湘教版小学音乐第九册教学随笔

2019-11-26   来源:小学教育随笔

  导语:音乐课上,老师通过听、学唱、演唱、课堂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悟音乐、理解音乐、表达音乐,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湘教版小学音乐第九册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湘教版小学音乐第九册教学随笔【第一篇】: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凉山之最》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凉山之最》是一首具有浓郁彝族风情的歌曲,五声商调式,典型的四个乐句使得该歌曲很规整,非常适合进行歌表演教学。因此,本教学活动的重点是: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已有的音乐素养水平,了解歌曲结构、鼓励创造、学会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并表演。

  二、教学目标:

  1、能感受到歌曲《凉山之最》欢快热烈的情绪,初步了解凉山彝族的相关风俗文化与歌曲的关系。

  2、能用明亮的声音自信地演唱《凉山之最》

  3、能尝试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演《凉山之最》,能与同伴愉快合作,进行歌表演。

  三、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并进行歌表演

  四、教学难点:用歌声和动作投入地表现《凉山之最》的音乐风格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有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声情并茂的FLASH动画,营造运动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可联想的音乐空间,促进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

  2、听唱教学法:采用听歌曲范唱,反复听琴模唱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音乐模唱能力。从而更好的掌握歌曲。

  (二)说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小组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

  六、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风土人情。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走进四川,去大凉山的彝家看一看。

  2、明确目标

  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和图画,看完后说说彝族是个什么样的民族,有什么特点。(播放课件“大凉山彝族风光”)

  3、效果预期

  比较一下,那里的景色、建筑、服饰与我们汉族有什么不同。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1)听一听

  聆听歌曲《凉山之最》,让学生说说感受,教师及时补充。

  歌曲欢快而有热情,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舞蹈风味,一听音乐身体就想跟着律动起来。

  (2)动一动

  师:大凉山的彝家人非常好客,每年的七八月间,凉山州彝族都会举行一个盛大的节日——“火把节”。彝族人民都会点着火把,围着篝火跳起“达体舞”和“阿诗玛”的舞蹈。你能够模范老师一起来跳一跳吗?

  教师示范舞蹈(播放歌曲伴奏,教师随音乐展示“达体舞”基本舞步)

  彝族“达体”为“跺地”之意。“达体舞”就是从彝族传统歌舞艺术百花园中提炼、规范、编创而成的一种集体舞或广场舞。

  学生学习基本舞步

  “达体舞”基本舞步:双脚分左右走恒拍,双手划圈,在乐句结束处撩脚,多人舞蹈可以手牵手。

  师生一起随乐走基本舞步。(播放歌曲伴奏,师生共同随乐舞蹈)

  2、自主学习

  (1)说一说

  师:凉山真美,彝族人民真热情,还有三个最令他们骄傲的珍宝呢。请听听歌词,到底是哪三“最”呢?

  学生说一说。

  解说凉山的三个之“最”——最美丽的“加师瓦拉”(披毡)、最好看的“日麻杏儿布”(帽子)、最好听的“土什火合”(口弦),结合实际分别介绍和补充。

  (2)画一画

  师:跳完大凉山热情洋溢的达体舞,接下来让我们随着音乐跟老师一起来画一画音乐旋律线,看一看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听一听这首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

  学生随乐哼唱画旋律线(感受旋律特点和歌曲结构)

  (3)唱一唱

  师:大凉山彝家人真了不起,有这么多民族稀世珍宝,接下来我们就用歌声来赞一赞能歌善舞、热情善良的彝族人。

  (教师弹琴,引导学生用“lu”模唱。)

  A教师领唱,学生合。师:刚才我们这样的演唱形式叫什么?(领唱)

  B男女生各唱一句。师:这次又是什么演唱形式?(对唱)

  C大家一起唱。师:这种演唱形式是?(齐唱)

  D边跳边唱。师:这次是?(表演唱)

  3、展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唱出强弱和舞蹈的感觉。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设计表演方案

  师:能歌善舞的彝族人邀请我们去参加他们的篝火晚会呢,你们能根据歌曲创编一个节目吗?可以从演唱人数、演唱形式以及歌词等方面想一想各段的表演动作设计。

  (1)议一议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确定表演设计方案,从演唱人数、演唱形式以及歌词等方面进行各段的表演动作的创编。

  (2)排一排

  学生根据本组讨论的方案,分组进行简单的排练。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表演人数和角色扮演及若干道具的准备。

  2、结果反馈——演一演

  分组表演,各组首先介绍自己的表演方案。然后根据各组的表演情况从声音、表演人数、舞蹈动作、表演方式和表情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表演兴趣。

  3、反思交流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走进凉山彝族,领略了彝族独特的风情,感受了彝族火热的音乐、舞蹈,希望同学们喜欢上彝族,并在课后多了解彝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音乐。

  湘教版小学音乐第九册教学随笔【第二篇】:新湘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之走绛州

  教学目标:

  1、感受山西民歌的特点,并能模仿山西方言随乐跟唱。

  2、能学会唱《走绛州》。

  3、在听赏管弦乐曲《走绛州》 时, 感受乐曲欢快。诙谐的音乐特点,并能用愉快的心情演唱山西民歌《走绛州》。

  重点、难点:

  1、学会唱《走绛州》。

  2、感受西部民间歌舞的风格特点,并予以表现。 3、在歌曲表现活动中了解其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

  课前准备:

  1、钢琴、课件。

  2、有关西部民间歌舞的资料、长毛巾。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

  1.歌声引进西部。

  2.影片简介西部。 课件展示黄河、黄土高坡以及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

  介绍西部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了解它们与当地的音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西部放歌

  1.听《黄河船夫曲》

  (l)聆听

  (2)跟唱

  (3)表演

  师:拉船的人就叫纤夫,你们带的毛巾可以派上用场了吗?怎么做才像是在一根绳上拉船呢?

  2.唱《走绛州》

  (1)过渡语:船靠岸了,船夫们坐下休息休息。高原上随处都能听到悠扬的歌声。你听,那边船夫的歌声刚落,这边又传来孩子们学唱的挑夫的歌!

  (2)听听《走绛州》

  师:同样是来自黄土高原上的民歌,它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你从歌曲中听到了些什么?

  生:一根扁担软溜溜,担上扁担到绛州……

  (3)说说“走绛州”

  师:对,歌中唱到“担上扁担走绛州”,“绛州”在哪里?为什么要“走绛州”而不是“坐车到绛州”?

  生:……

  师:“绛州”是古称,在今天的山西省新绛县,明、清时期,这里是商业发达的繁华之地。

  我们现在要买东西都是拿钱到超市去买。可那时候高原上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人们要买东西、卖东西都只能挑着担子走到绛州去。于是就有了“担上扁担走绛州”的说法。

  (4)学学挑担子

  师:你会挑扁担吗?能学学吗? (请l—2名学生学学挑担子的模样。尽量模仿各种不同的姿势,如:左肩挑右肩挑、换肩等等。)

  师:在教室里拿什么东西可以替代扁担来模仿挑担的动作? (生拿出自己带的长手巾模仿。)

  (5)随乐律动 学生随音乐《走绛州》挑担律动,再次熟悉音乐。

  (6)学唱曲谱 课件出示歌谱,学生随琴轻唱曲谱,并及时解决难点。

  A、这一句音比较高,不能喊叫,引导学生感受扁担一颤一颤的轻快的形象。

  B、切分节奏(引导学生想像切分节奏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唱出它的重音)

  (7)学唱歌词

  A.随琴唱词。

  B.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的虚词衬词,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8)情感处理 师:挑夫们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可他们却能苦中作乐。请想一想,要怎么唱才能让他们肩上的担子变得更加轻松、脚步变得更加轻快呢? 生:……

  (9)扮一扮挑夫的模样 师:你们看看挑夫的打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 生:头上系着毛巾。擦汗、挡风沙。 师:我们也来学学。

  (10)表演 老师和全班同学系着头巾,挑着担子,边唱边表演走绛州。

  三、采风归来

  1. 拓展延伸师:黄土高原的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么,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你还了解哪些高原的情况呢?

  2. 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采风成果。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领略了黄土高原上极具魅力的民间歌舞,它们是中华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希望大家都大胆地走近她,摘取她。

  湘教版小学音乐第九册教学随笔【第三篇】: 《花儿与少年》欣赏教学反思

  《花儿与少年》这首乐曲是五年级新教材中的一首欣赏作品,教材的编配上在前面单元中已涉及到了很多的不同地区民族的民歌,而这首乐曲作为青海民歌《四季调》所改编成的管弦乐的作品,它的重点已从学唱转向了欣赏和感受。

  本堂课教学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这首乐曲民歌特点和形式,能够区分乐曲中主要两段不同旋律的对比,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音乐。课堂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导入,然后是授新,最后是拓展。

  首先导入部分是由前面所学过的民歌当中抽选出有代表的歌曲进行听赏,在复习当中自然的过度到要学习的新内容;然后授新部分采用先整体后部分这样的形式来让学生听赏乐曲,初听全曲到分段欣赏(学生跟随乐曲轻轻律动感受旋律的对比,哼唱主题部分等);最后拓展部分是介绍本乐曲中“青海民歌”以及“花儿”这种民歌特点,回顾本堂课内容及全曲。

  在教学设计中,基本符合音乐听赏的教学流程。但通过教研课的学习和全体音乐老师的听课评课,总结了以下几点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理解感悟

  在教材的挖掘上可以更深入,这样可以在听赏环节中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首乐曲,让学生自主的感受音乐在节奏、情绪、节拍的变化,用引导加强调的方式,让每一遍的欣赏都更有明确性,相信这样学生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应该会更好

  二.教学层次研究

  课堂教学的层次上可以更清晰,有重点的同时全面,能以点带面的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每一遍听赏时可以更明确这部分所要感受的是什么

  三.教学的听赏感受

  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音符或者旋律,更重在教材的分析上,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切合的去体会旋律所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欣赏可以培养学生更好的感知音乐

  教研课是教学常规中比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名新进教师,还有很多的不足和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在今后,努力的用理论加实践经验去完善自己的课堂,让自己音乐的课堂更全新,更有活力!

  湘教版小学音乐第九册教学随笔【第四篇】: 听《祖国印象》后感受

  本课介绍了6/8拍子的节拍特点,是一节以音乐知识6/8拍的学习及歌曲《祖国印象》演唱为中心内容的音乐课。新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音乐,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相关文化的融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更要讲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自主地将新的知识技能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在本课的唱歌教学中,从6/8拍的学习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充分体验,有效地将节奏、音高、唱名这识谱教学的三要素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掌握正确的识读乐谱的方法。既掌握了知识技能,又体验了歌曲的美。

  本课歌词的学唱是在有情朗读歌词、节奏难点处理、歌曲旋律模唱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学生而言,已经没有什么难度了,所以此处的重点放在了歌曲的情感处理上:第一乐段平铺直叙,我启发学生仿佛是在给爸爸妈妈讲故事那样,用亲切、自然、说悄悄话的感觉来唱;第二乐段第一句是歌曲的高潮部分,情绪要激动、力度要加强;第二乐句又回到说悄悄话的感觉,要唱得深情。学生基本上表现得还可以。

  旋律的学习因为是在节奏练习及唱会歌词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对旋律的节奏和音高有所感受。学唱歌谱时,通过聆听、模唱、听辨顺序等一系列的铺垫,逐步解决了节奏难点和音准问题,最后加进唱名时,学生几乎是轻而易举唱出来的,感觉不到有什么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葡萄的这种循序渐进的识读乐谱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深受学生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快乐与成就感、自豪感是教师直接教唱所无法获得的。

  湘教版小学音乐第九册教学随笔【第五篇】:歌曲学唱《踏雪寻梅》教学反思

  《踏雪寻梅》这一课上后使我有颇多感触,《踏雪寻梅》是一首意境高雅,旋律朗朗上口的歌曲,这首歌曲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用轻快而优美的声音演唱,从而体会歌曲所表现的一种高雅的意境和淳朴的生活情趣。而要让学生体会这一情绪比较难,因此,在新授之前我做了一些铺垫工作,比如我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欣赏冬天的雪景在新授过程中,我用极富感染力的歌声进行对比范唱,这节课主要是一堂歌唱教学课,在歌曲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点对歌曲进行处理:

  1、在学生学唱歌曲时能让学生多听,在听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在休止符与跳音的处理上还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能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3、强弱的处理,引导学生能感受到歌曲的情绪、发挥想象力,在实践中掌握正确强弱的关系。

  本课通过听、学唱、演唱、课堂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悟音乐、理解音乐、表达音乐,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

  一是在语言上还考虑得不够周详,有待加强。

  二是在教授顿音记号和力度变化的演唱时,方法有些呆板、无趣。

  三 是第二声部学的时间有些短,两个声部合唱时,声音不是那么和谐。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更留意出现的问题,避免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力求把音乐课上得更活更好。

湘教版小学音乐第九册教学随笔

http://m.baibaidjt.com/jiaoyusuibi/10113/

推荐访问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小学教育随笔【三篇】

小学教育随笔

小学教育随笔简短锦集三篇

小学教育随笔

小学教育随笔教学设计【六篇】

小学教育随笔

小学教育随笔【4篇】

小学教育随笔

关于小学教育随笔【三篇】

小学教育随笔

小学教育随笔简短(通用4篇)

小学教育随笔

小学教育随笔范文汇总三篇

小学教育随笔

小学教育随笔(锦集6篇)

小学教育随笔

小学教育随笔教学典型案例(通用6篇)

小学教育随笔

小学教育随笔锦集三篇

小学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