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育反思随笔

2019-11-26   来源:小学教育随笔

  六年级了,小伙伴们对数学都有着怎样的感情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老师们的教育随笔吧。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育反思随笔【第一篇】:教育随笔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茫然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而从现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调查结果的总体情况来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是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有些教师甚至“剥夺”学生问的权利,下面笔者从心理学、教育学、教学主体三个方面谈谈为什么要还学生“问”的权利。

  (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问题”是思维之源,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是引导学生探求问题本源,打开新思路的关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思维起始于问题”,“产生思维这一能动过程的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即最鲜明的能动的思维过程表现为人提出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类生活普遍存在“疑问”或“问题”。问题是认识的不可分割的特征,它反映了认识者的主观状态与世界万物联系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思维则从认识的问题性中得到自己的本源。思维由“问题”产生,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问题”是创新之本。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善于发问,没有问就没有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就要还学生“问”的权利,让其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和能力。在引导学生溯本求源的过程中,激活思路,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从教育学角度来看 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既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有的教师质疑,让学生提问题,主动性是提高了,但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吗?有的教师认为,学生不懂得如何提问题,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繁杂,问不到点子上,甚至有的离题万丈,配合不了教学,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谈何提高教学效果?因而在实践中,老师们大多不敢让学生提问,一些人虽然也让学生问了,但问归问,教归教,忽视指导,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问的兴趣和勇气。看来,变传统的教师设问为学生提问,真正地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关键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提问题能力,能够准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有了提“问”的习惯和能力,课堂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教学主体角度来看 还学生“问”的权利,是开发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体性发展在学生素质发展中已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地位。所以必须把教学过程建构成学生主体性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尽管近来的课堂教学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仍摆脱不了教师中心的阴影。究其原因,是课堂教学的问答双方错位现象严重。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产生疑问的是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者,发问者理应也是学生。但事实恰恰相反,教师总是提出问题的主角,学生被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活泼、自主地学习,首先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围绕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展开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博士也指出:“做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就是说,不论是研究活动还是学习活动,都必须提出有现实意义和创造性的问题。如果只学会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在我们现行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缺少、甚至根本上就没有问题意识,以至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不会提问题,更谈不上提出有创意性的问题。虽然一些教师也力求体现课改的精神,但是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这些提问总是沿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思路进行,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总是期盼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结果到头来还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能尾随教师之后,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要把“学”的权利、“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研究问题、去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育反思随笔【第二篇】:教育随笔

  一个学期匆匆已过,面对本学期的两次考试取得的成绩,我除了失望与无奈外,对我自认为做得在理的方法产生了怀疑,低头反思,总结,总结再反思,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漏洞。

  一、注重了方法的运用,强化了形式的变化,忽视了学生实际的掌握程度。如:在上数学课时强化了先学后教的方法,却对学生的信息反馈掌握的不够,造成了部分没有学会的学生形成学习漏洞的后果,长此以往,差距愈来愈大在。

  二、注重了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却忽视了检查与落实,课内作业虽没有懈怠,课外作业却没有兼顾造成大量课外作业没有落实与检查,偶尔检查或放手给学生检查也反映不出真实状况,教师成了只说不做,只动嘴无行动的大话高手,日积月累,学生的情况无法摸清。

  三、强化了差生的补救,忽视了优等生的培养。在教学中由于强化了差生的补救,每节课都要兼顾,总要等,不免浪费了优等生的宝贵时间,忽视了优等生的小灶。这样每节课优等生总要浪费时间,久而久之也养成了做事疲塌的习惯,干什么事都慢吞吞的,学习的主动性与灵活性相继丧失,真误人子弟。 当然漏洞还有不少,一言难尽,在本学期,针对我的教学习惯,我将渐渐的打上补丁,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补救。

  1、除了强化教法外,更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每节课上利用板演强化练习,真正找出没有掌握的学生,对学生情况清晣的认识,再采用自习课上个别补救。

  2、针对学生课外作业检查的忽视,我在这一学期与同学们达成一个口头协议,只要有布置,就得有检查,如果违反二次,就扫教室一次,以此来督促教师检查。

  3、对于培优补差中出现的只补差生无培优的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既在一节课上除一般学生完成的作业外,给优等生做完后布置较难的题目,给他们特殊的训练,最终达到培优补差的目的。 问题总是不断出现的,只有在教学中把不断出现的问题不断的进行解决,才能慢慢地达到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育反思随笔【第三篇】:教育随笔

  今年,我教学六年级数学课,而且第一次使用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根据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进行了提高和帮助。

  二、加强四则运算的练习。由于学生计算能力较差,且又粗心马虎,我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在教学之外,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计算题中还包括简便计算,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学生的四则计算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对于这个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多说、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措施的实施,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成绩。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育反思随笔【第四篇】:教育随笔

  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但本次真的感到诸多的不同和困惑。“困而不谋则穷,穷而不战则亡”必须改变了。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进,较为成功的是抓着要点重点来发挥学生的思维与综合应用。

  在教学中,虽然想了很多的办法,但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尽管在后进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学习成绩上看,只是略有进步或进步的幅度小,和我们的预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普遍,因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少。表现为:考试时对老师讲过的题目会做,题目稍加灵活变化就无从下手;较复杂的应用题不善于综合性的运用知识解答或借助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来解答;3、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

  (1)少部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没有养成。

  (2)少部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还没有养成。这也是让我们非常头疼的问题,有些简单的问题往往由于审题不细导致出错。

  (3)少部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还没有养成。他们做完了题不知道检查,不会检查,明明错误在眼皮下却看不出来;有的学生是懒的检查。

  4、我们在教学中还有不够细致全面的地方。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认真的进行了思考:

  1、后进生之所以很难取得大的进步,主要是他们遗忘知识特别快,可能你早上刚教过的内容到下午他就忘记了。有的今天的学会了,可是过几天他又遗忘了,到最后综合练习的时候,堆积的知识太多了,补不过来。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原因除了个别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思想懒惰以外,和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有时担心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往往要讲的多一些,这样留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就少了,时间一长,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不那么强烈了。

  3、优秀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不是一两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学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审题的方法、计算的技巧等教师还是应该随时教给学生的,要强调扎实。

  通过反思和查阅相关的书籍,我认为除了继续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还应积极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1、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一定要让他坚持达到老师提出的目的,独立地解答习题。有时候,可以多给一些时间让他思考,教师细心地指导他的思路。

  2、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组织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探索指导学习的方法,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机会,激发学习主体的自觉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活泼的完成学习任务,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此改变以往老师讲得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

  3、在改善学生学习习惯方面,需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结合知识点进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学(如培养学生解题时必有验算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并登记错因,认真改错,提高正确率。

  4、备课和教研再扎实深入、细致全面些,发挥集体的优势,尽最大努力作好教学工作。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育反思随笔【第五篇】:教育随笔

  学生在学习分数除以整数时,课堂上,我帮助学生首先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着出示一道:把9/10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学生列出算式后,接着探究9/10÷3的算法。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思考后,争先恐后地说出了5种算法。学生的每种算法把算理都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对他们的每种算法不由得说:“你的想法真独特”。学生也被他们自己能够想出多种算法所鼓舞着。我接着让他们继续计算7/8÷5,使他们发现上述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计算题目。像7/8÷5只适合于用乘倒数和商不变的性质解决。通过讨论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是最具普遍性的方法。学生获取的这个结论是在自己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得出的:他们通过计算实践,逐步明确通用的方法只有两种(即乘倒数和运用商不变的性质)。下课以后,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使我感悟颇深。《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代替学生发言,代替学生思维,代替学生说出结论,这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久而久之会慢慢抹煞孩子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有”三不”意识。

  1、不代替学生重复能学会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一种现象,教师能让学生去探索,但不等学生去完全解释探索的过程。教师为了节省时间迫不及待得讲了起来,使学生的探索流于形式。这样确实可以减少很多时间,但抹煞了学生去探索、去体味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只会成为计算的机器。对于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探究计算方法是本课重点。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画图,假设、推理等方法可以探究出多种方法,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并且让学生自己展示探索过程,即使展示出来说不清楚,教师也决不能代替学生发言,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点拨让学生去尽量说清楚,从中体会研究数学的乐趣,增强成功的自豪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坚持下去,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不代替学生说出探究的结论。就计算课而言,因为计算课的算理、算法早有定论,许多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出来的结论虽然是正确的,但往往不能说清楚算理算法,在表述上有欠缺之处。这时教师不能怕学生说不清楚而断然否定,可以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加以指导。例如:教学9/10÷3,过去直接讲述9/10÷3就是求9/10的1/3是多少。计算方法是9/10÷3=3/10×1/3=3/10。教师的讲述省略了学生探索过程,同时也剥夺了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以上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更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在分数除以整数这一节课中,虽然乘倒数这个结论是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但对于有些题目就不是最简便的,如9/10÷3就可以用9/10÷3=9÷3/10=3/10这种方法比较简便。如果教师代替学生直接出示结论,讲给学生结论,学生只会停留在机械记忆,成为做题的机器,而不能灵活用知识解答问题。在这里教师扮演了“教”的角色,而《标准》赋予了教师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本节课我帮助学生从已探究的多种方法中找到最具普遍性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易接受,记忆也更深刻,从而体会了学数学的过程。

  3、不代替学生去思维。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怕学生思考,会出现思维分散,偏离重点,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这实际上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导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最后只能自己替学生思考、归纳、总结。计算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在本课中,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9/10÷3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已能通过各种思维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每种方法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力争做到评价及时、准确。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发展,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以上就是随笔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育反思随笔》,感谢大家的浏览。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您在下方进行评论哦~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育反思随笔

http://m.baibaidjt.com/jiaoyusuibi/10124/

推荐访问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育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育世家北师大版答案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小学教育随笔【三篇】

小学教育随笔

小学教育随笔简短锦集三篇

小学教育随笔

小学教育随笔教学设计【六篇】

小学教育随笔

小学教育随笔【4篇】

小学教育随笔

关于小学教育随笔【三篇】

小学教育随笔

小学教育随笔简短(通用4篇)

小学教育随笔

小学教育随笔范文汇总三篇

小学教育随笔

小学教育随笔(锦集6篇)

小学教育随笔

小学教育随笔教学典型案例(通用6篇)

小学教育随笔

小学教育随笔锦集三篇

小学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