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文随笔

2019-11-13   来源:随笔杂谈

  百年人文随笔(一)——文人的蝉

  自古以来,文人都有一种爱蝉的情趣。文人眼中,蝉性情高洁,入土重生,蜕变新生,这些都符合文人追求的洁身自好、寻找新生的朴素愿望。所以,蝉在文人的笔下,总被赋予了诗情画意,值得耐人寻味。

  蝉喜欢栖息在柳树上。古人常画“高柳鸣蝉”,是有道理的。汪曾祺在《夏天的昆虫》中,介绍了蝉的品种、习性。有一种叫“海溜”的蝉,个头大,色黑,叫声宏亮,是蝉里的楚霸王,生命力很强。“曾捉了一只,养在一个断了发条的旧座钟里,活了好多天。”进一步又写,北京的孩子捉蝉,是在竹竿头上涂了黏胶捉蝉。而汪曾祺小时候则用蜘蛛网。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粘。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蝉有时被比喻成弱者,经过艰苦的挣扎奋争,费尽全身力气爬上枝头,而在急雨的袭击下摔到地上,又面临蚂蚁和野鸟的威胁了。作家许地山笔下的《蝉》,就是这样一种弱者的象征。“急雨之后,蝉翼湿得不能再飞了。那可怜的小虫在地面慢慢地爬,好容易爬到不老的松枝上头。松针穿不牢的雨珠从千丈高处落下来,正滴在蝉翼上。蝉嘶了一声,又从树的露根摔到地上了。”许地山的意思,是借蝉抒写充满苦难灾祸的人生,通过蝉这一喻体,使诗意更含蓄婉曲了。

  成语“金蝉脱壳”,妙的不是金蝉,而是令人疑惑的蝉衣。作家刘墉在《蝉蛹之死》中写蝉蛹的蜕变,顺着蚂蚁走去的方向望,可怕的景象出现了,一只蝉已经身首异处,几只蚂蚁正钻入尸体的胸腔觅食,而那旁边离地不远的墙上,则有着一个完整的蝉壳。当然,他了解那是一只刚蜕出的蝉,还没来得及翔飞高鸣,就断送了生命。他突然领悟,为什么蝉要坚持往上爬,必要到高高的地方,才开始脱壳。因为那里比较安全,使它们能有足够的时间,在没反应、无武装的情况下,完成蜕变。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来写夏天的寂静,可一旦真的天天听蝉噪,恐怕人就会躁动了。作家施蛰存在《蝉与蚁》里,讲寓言中的蝉,终日咏歌,不知储蓄粮食,遂至身先蒲柳而亡。可是,倘若蝉不唱歌,它是否能活到蚂蚁那样的寿命?蝉但求吃饱喝饱,便在酷热的阳光下努力讴歌,虽然我们不懂它在唱什么,但无论是吟风弄月,或是悲天悯人,它多少已唱了出来,令它一生除了吃喝外,还有一点旁的意义。

  对蝉声最较真的,还是朱自清先生。他在《荷塘月色》中有这样几句:“树缝里也露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有一位读者致函朱自清,认为“蝉夜晚是不叫的”。周围的同事也认为蝉晚上不叫。朱自清便向昆虫学家刘崇乐请教。刘翻阅了多种有关昆虫的著作后,说:“平常夜晚,蝉是不叫的,但有时却能听到它们在叫。”于是,朱自清便常常夜间外出,在树间聆听。不久,竟然两次在月夜听到蝉的叫声。他最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观点。

  由此看来,文人们是在顾影自怜、以蝉自诩啊。在他们心中,蝉高洁得不食人间烟火,生命短暂,却照样奏响生命的乐章。这的确很像一些文人生命的自画像。我想,这恐怕也是文人爱蝉的原因吧!

  百年人文随笔(二)——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

  定义的前半部分可能赞同的多,后半部分如果嵌入现实,可能有些人从爱屋及乌来说,难以接受。笔者认为,恰恰后半部分说出了人文环境的本质和内涵。人文环境脱离不开文化,文化最高呈现形式离不开民族综合素养的最高限。这个是不以人为拔高的宣传,或者自我认同为转移的。人文环境的高低得第三方来说,人文环境体现出来的力量也必须靠事实说话。从历史的大数据,可以得出人文环境的持续力量,也就是人文环境呈现出来的韧劲和生命力。但从历史的横剖面来看,可以看出人文环境良性或者脆性以及人文环境在微生态下的稳定性和混乱性。当然历史大数据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的感知在有生之年,百年不到,所以人文环境的培养可以是几代传承,但人文环境的微环境必须是当下。

  为了说明以上的观点,笔者引用一段话:“近日,盖洛普公司公布其2011- 2012年对全球雇员对工作投入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敬业员工比例最高的国家为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和美国。东亚地区敬业率最低,为6%,低于世界水平一半多,而调查的东亚4个地区中,中国(包括香港)最低,也为6%。”这个数据公布后,在中国也引起了热议,仅在《今日头条》就出了数十万的评论和吐槽。有人认为不客观,说“中国工作时间在发展中国家都是最高的,这不就是敬业?”“还有的说敬业得看老板怎么对待员工。”敬业也好不敬业也好,从个人和微环境来说,这其实也是企业文化或者民族总体文化呈现出的人文环境的一面。笔者认为,中国员工的敬业应该是不高的,如果时间能证明敬业,生产队就不会破产,这个上点年纪的都应该知道。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政府雇员,把工作当成事业干的有多少?多少人把这个仅仅当成获得收益的一个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收益也是人们敬业的一部分,但这里面没有文化什么事,是一种近乎杂耍游戏中猴子完成任务后给一块食物的本能。这里呈现出的人文环境是最初浅的级别,近乎恶劣的生态。

  企业文化或者人文环境的力量体现在哪里?再引用一个故事: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锒铛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制作大师,囚禁期间,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布克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而在入狱之前,在自家的作坊里,布克能轻松制造出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布克苦苦思索。 起先,布克以为是制造钟表的环境太差,后来布克越狱逃跑,又过上了自由的生活。在更糟糕的环境里,布克制造钟表的水准,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此时,布克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布克说:“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90年代下岗潮,我们的国企和私企都很霸气,“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就是那会儿流出来的,这种威胁性的标语也没有阻挡企业的垮台,一家又一家国企见了阎王。逆生态的经济运行环境下,这类企业不亡没有天理,但这个锅让全体工人来背,充分证明了人文环境还停留在初浅的阶段。想想我们的制造业,想想我们的原创,最大原因在于我们的人文环境出现了问题。国企呈现出来的一面是无限责任后的无责任的逆经济发展,不关带上什么特色的帽子,该巨亏的巨亏,该全民买单的全民买单,企业文化无非就是衙门的衍生物;私企呢?在政策的夹缝中野蛮生长,过着急功近利,有今没明的日子。把集贸市场搬到网络上叫创新,所谓互联网大企业靠抄袭上位做大被盛赞,小企业靠污染环境获取暴利叫能耐。这种人文环境下,员工的职业操守怎么建立?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怎么办?没有幸福感的工作叫工作,有了幸福感的工作叫事业,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正向的人文环境。

  有人说中国人三人成虫,一人成龙。这一点各个机关、单位呈现的最鲜明,干工作的比不上说嘴的,说嘴的比不上看笑话站干岸的,站干岸的比不过玩阴损的。越是干活多的,越不受待见。其间再夹杂上派系斗争,利益山头,好大一个“土匪”窝。人际成本损耗惊人,别说敬业了,能正常给百姓服务就烧了高香,这一点百姓应该最有感受,真正想干事的人,也一定深有感受。所以,从古至今我们最不缺的就是人话,教人怎么做人的人话,人话都挂在嘴上,屎全拉到裤裆里。人和成了最大问题,三人成众,众合成虫。公家成了肥肉,百姓成了鱼肉,各取所需的暗偷明割。三公经费成了经济的增长极,三公一限制酒店都降星了。人文环境的大背景从这里出发,互相喂毒的时代就来了,卖豆腐的害怕香油有假,卖大米的恨买豆腐的吊白块掺多了,老师课上缺质量,下课学习班凑一单,纳税全球比例最高,医疗却大家凑份子。大趋势下,每一个人都成了受害者,人人憋屈,人人却同时也是最恶毒的施害者,人人狠戾。人文环境到了互相投毒的阶段,敬业还能作为一个选项提出来,也算勇气。

  上面钟表匠的故事,还有一个题目叫《奴隶造不出金字塔》。这个钟表匠后来参观金字塔的时候,看到金字塔修建的精美绝伦,根据自身经历如此推断,后来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我想这也是人文环境之下的创造,一个个奴隶或者自甘奴、利益奴干事,绝对干不出好事。当人性都是劣质品的时候,谈素养、文化、人文,简直就是最大的冷幽默。而人性的劣质,是人文大环境造成的,而人文大环境是每个人量的积累促成的,恶性循环,能有胜利者吗?我认为从大数据看应该没有,汉亡后,几无可用之兵,宋亡后,汉人十去其九,明亡后,汉人折损大半。传承靠超强的生殖能力得以香火永继,也算自利的一点长处。

  “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很以为然!

  百年人文随笔(三)——人文感悟

  人生,总有一些路,要独立去走;总有一些事情,要独立去做。每一种经历,都是一次自我修炼,只有接受洗礼,才能真正学会坚强 。 ——题记

  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当你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劝解别人时,总是思路清晰,利弊分明,头头是道;然,当有一天,自己扮演了当局者迷的角色,你会发现,一切心知肚明的道理,都已模糊不清。剩下的,只是钻牛角尖般的执着……

  其实,人生中的每一段经历都只为成长,开心也好,苦楚也罢,都要感谢经历!再好的人,也有人不惜,再坏的人,也有人深爱。更何况,又何来绝对的好坏,只是懂与不懂而已……

  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态,你若觉得快乐,幸福便无处不在;你若为自己悲鸣,世界必将灰暗。是非常有,不听当无;祸福相依,顺其自然。多行善,福必近;多为恶,祸难远。不奢求,心易安;不冒进,则身全。心小不容蝼蚁,胸阔能纳百川。顺境淡然,逆境泰然。不自重者取辱,不自足者博学,不自满者受益。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只有经历,才能懂得。蓦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有时候静心想想,不管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只要是能够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亲情、友情、爱情,只要是能够心生温暖,便是值得永远珍惜。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一路走来,告别一段往事,便走入下一段风景。路途延伸,风景变幻,却没有什么是不变的永恒!

  伤心落寞的时候,告诉自己,变了的,已然变了,再也回不去。也许现实本就注定了要比想象中的残酷无情。不管曾经多么温暖,不管此刻多么寒凉,除了面对与接受,已是别无选择!也许,这才是烟火人间的本色所在,怪自己一直想象的太好!寄望越深,失望越痛,就当只是接受了一场人心的洗礼吧,告诉自己,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要珍惜;就算是那些擦肩而过,渐行渐远的,也要感谢曾经相伴,目送安好!

  现实也好,网络也罢,记得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别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自省;少一些愁恨,多一些温婉。人性本善,相信在你温暖了别人的同时,便也自暖!也许,每个人都有他的不易,多一份善解,多一份体谅,包容了别人,也是宽恕了自己!

  人生,有一种境界,叫超然;有一种达观,叫了然;有一种天真,叫自然;有一种成就,叫斐然;有一种繁盛,叫蔚然;有一种愉悦,叫欣然;有一种释怀,叫惠然;而我要的一种幸福,是淡然!

  世俗喧嚣,红尘纷扰,缘起缘灭,就像花开花谢。总是有人在生命中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有生之年,多少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红尘路上,多少擦肩而过,来不及言别!我们只需要珍惜值得珍惜的情,在意值得在意的人!若是你来,我笑脸相迎,若是要走,我欣然相送!

  每个人,都要学会自己成长,尝试独自坚强!在这大千世界中,纵然可以相识满天下,试问又有谁,可以是永恒不变的依靠?多少不离不弃,转眼随风散尽?多少莫失莫忘,败给岁月蹉跎?在乎的时候,是真的;不在乎的时候,也是真的。或许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走向成熟的过程,但没有谁,是欠了你,要与你一直相伴,不离不弃护你安好!到最后,漫漫长路,依旧是要靠自己走下去!我若不坚强,软弱给谁看?

  所谓成长,就是逼着你一个人,踉踉跄跄的受伤,跌跌撞撞的坚强。该信任的时候要信任,该伪装的时候要伪装,也许本心不愿如此,也要学会如此,因为或许只有这样,才不那么容易受伤!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亦不可无,学会保护自己,是一种能力!学会明辨善恶,是一种智慧!

  不要再任性,不要再孩子气,不要辜负了每一个对自己寄予了希望的人!

  当每一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一个新的开始也随即拉开帷幕,给自己一份力量,让自己努力前行。也因为还有明天,所以每一个今天都是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而每一个昨天,都是回不去的过往,那些开心的,忧伤的,也都已经成为过去!

  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风有风的自由,云有云的温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之处。有些人,是你不舍的眷恋,或许,你只为这一人徘徊痴守;然,也有些人,却是你不值得的缘遇,虚伪心计是你再也不想看到的肮脏;人心叵测是你再不想感知的寒凉!

  累了的时候,退出纷扰,依旧独善其身。插上耳机,听一曲自己喜欢的歌,于林间小道间信步游走,看草长莺飞,望山海云天,清风徐来,嬉戏着我的长发,发丝温柔又调皮的飘娆于眉眼处,我伸手想要抓住它的瞬间,自己也禁不住浅笑低吟……

  阡陌红尘,踽踽独行,我始终都只是一个若水女子,没有太多城府,亦没有太多心计,我只想独倚一处清宁,独守一份相知,着一身素衣,携一缕墨香,于青山绿水间,捧书品茗,执笔挥毫。瘦笔如花,写尽流年沧桑;抚琴如诉,安暖世事炎凉。时光清浅,岁月静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百年人文随笔(四)——人文论

  文化产人,人产文化:文化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人与物的关系,在时代中人与文化产生了不可脱离的关系,文化使人明白了生活在社会上的实应道理和人类在社会上的主权。

  在世界上不管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人都是社会的最终主权者,一切都是由人说了算。世界上只有人所想不到的事情,没有人做不到的事情(只分人的做与不做)。

  在历史时代中都存有明显的人物身份,其次的权限者。他们可以编排当代的社会,他们也可以操控当代社会。这是为什么?他们也同样都是人,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拥有莫大的财富和实力,他们可以控制当代的其他社会群众?为什么他们可以操控一切呢?这就是人的内在,一个人的内在可以控制所有的当代物体及他所留下的基本理论,他们有着足够的思想和实力,他们的思想完全是为了当代的社会集体和未来的道路,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权力,这也是人类所说的征服者。换做是你站在不同的角度也是一样的想法,但是你要确定的明白,他们与你同样都是人,只在个人的内在思想运作及手段谋略。

  其次个人思想可以授予群众思想的人物,同时群众思想也能够接受个人思想,最终得到相同的结果,那么这个人将会被社会群众公认为首,同时以这个个人思想播撒社会文化。

  经过历代的发展研究推断所积累的结果,对其次综述了社会概念,在最终所产生的结果被人类总称为社会文化及文化。

  百年人文随笔(五)——普洱茶文化的由来

  品普洱茶,就是品尝一种沧桑,会让人霎时感动,但是普洱茶文化的由来也是耐人寻味的,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普洱茶文化的由来。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由此可见,品茶的意义,早就超出了它的本身味道。真正爱茶的人,会在品茶时,认真了解它的家史与每一个细节。若你对一种茶一无所知,那你则肯定属于暴殄天物之人了。所以饮普洱,你必须先将它的眉眼看个清楚,了解它的内心,然后再与之相拥再相吻。

  普洱与任何一种茶迥异。它的品质是醇厚。就像看一个人的长相一样,普洱给人的初印象,就是厚重。一块厚厚的茶砖,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决不似其它茶那般轻浮。它就像一位经历沧桑的老人,深沉而有底蕴。每一块茶砖,都像是一段历史,一段文字。看见它,你甚至可以想象出,它已经历了怎样的“茶生”。

  普洱茶在加工前与人一样,沐过风雨云雾,听过鸟语虫鸣。它们也曾鲜活过,美丽过。它们的一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惊心动魄,恐怕只有它们自己完全晓得。据说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而毛青则是“生茶”,再经过堆闷后,才可成为“熟茶”。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三五年。很像是一次涅槃。我们无从知晓它们在转变过程中是否痛苦,我们只看到了它后来沉稳的容貌与醇厚的味道。

  如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普洱的味道,需要岁月的积淀,或者说需要岁月的肯定。这很像一个气质绝佳的人,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后,愈发仪态万方、青衫从容。

  普洱茶的历史可追溯至元朝,其时称为普茶,至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清人阮福亦在《普洱茶记》中云:“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它的历史不能算长,其味道却在岁月中脱颖而出。它的妙,不在于脱俗,却在于入俗。它极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永远带着包容的面孔,朝你呈现出历经沧桑的动人微笑。

  普洱茶初冲出时,酡红,很醇,并且有一丝丝甜,然后越冲越淡,却淡而有味,那独特的醇香绕舌不去。此为普洱独特的耐人寻味处。

  普洱茶最与众不同之处是,它会直接与你的胃发生不寻常的暧味关系。它的温暖,会瞬间使胃对它恋恋不舍。也就是说,它有暖胃的功效。也许正因为如此,普洱茶才会被爱它的人所接受。

百年人文随笔

http://m.baibaidjt.com/shenghuosuibi/7989/

推荐访问

百年人文随笔中国卷下载 百年人文随笔外国卷读后感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随笔的写作

随笔杂谈

愿你我安好

随笔杂谈

从心论孤独

随笔杂谈

晚风

随笔杂谈

洛洛生花

随笔杂谈

800字的家庭纷争随笔

随笔杂谈

爱与自由随笔

随笔杂谈

德国印象随笔

随笔杂谈

100字的家庭分争随笔

随笔杂谈

百家讲坛读后感随笔

随笔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