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随笔

2019-11-28   来源:初中随笔

  导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随笔》,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随笔【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的实践及反思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使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相关软硬件支持,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网络信息下各数学原件、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形等不同形态的信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超越了课本的视野,拓宽了数学的范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创造出使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人文教育环境。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

  1、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在实践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获得对新知识的创造性的理解。如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角,即“三线八角”。这个几何问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设计一个简单的课件,如图1,通过课件中设计的数学情境可形象地揭示“三线八角”的规律,如图分别是单击图中三个动画按钮、、而得到的变化图形。

  在这种情境中让学生去感知,去同化,去探索,很自然地将“三线八角”的概念融入到脑海里。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数学概念。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却又枯燥,因此数学教师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顺利达到效果。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如利用《几何画板》演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直观地表现了三线合一的现象,让学生从感官上区别具体概念,加深了记忆。例如运用《几何画板》指导学生自制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积变形课件,同时又引导他们由此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的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直到出现正确结果,万一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3、便于学生用联系的、整体的观念把握问题

  什么叫轨迹,这个概念相当抽象,学生掌握这一概念非常困难,而制作一个轨迹动画就很能“说”得清楚,使学生一目了然。例如:同底等高的一组三角形,底AB固定不动,顶点C在平行于底边的直线j上滑动,观察重心G的位置及重心G的轨迹

  如图2是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的一个画面,操作画面中的动画按钮或拖动点C,可得到计算机动画演示。

  观察发现1、不论三角形如何变化,重心永远在三角形内。2、同底等高的一组三角形的重心轨迹是一条直线。

  4、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突破重难点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中的“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的案例,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探究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激发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的理解非常透彻。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机械的统计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如二次函数的应用,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通过实例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图形和图像的动画,就可以让学生观察图像的变化过程,找出规律,揭示定理。同时,可借助于几何画板强大的测算功能观察图形边长、面积的变化,从而使二次函数的应用及性质昭然若揭。

  例如:有一块三角形的地ABC,AD是BC边上的高,且BC=60米,AD=40米,要在这块地上建一座矩形大楼,使它们的一边在BC上,问如何选取矩形的边长才能使大楼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这个例子可以用二次函数的极值来求解,是一个典型的利用数形结合来解决的问题。利用几何画板来讨论这个问题,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针对这个例子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中的几幅画面,在课件中,我们通过动画按钮或拖动点E,就可以得到数形结合的动态变化效果,较好地揭示了问题的内在规律。

  5、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6、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

  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例如,我们讲“圆幂定理”时,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用几何画板作出如图4所示的图形,当拖动点(使P保持在圆内)时,细心的学生总能发现PA×PB与PC×PD的值总不变,这就是相交弦定理,若进一步把点P往外拖,见图5,两积也不变,这不就是割线定理吗?当拖动点P时使一条弦变成一条切线,当然也应成立,见图6,这正是切割线定理;当拖动点P使两条割线变成两条切线,见图7,这正是切线长定理。从图中能够看出乘积的值都是圆心与点P的距离的平方与圆的半径(用r表示)的平方之差的绝对值。这样就把四个定理统一起来了。

  其实象“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7、在网络教室上课,改变了教的模式,也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

  在人手一机的网络教室,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形成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模式。老师负责学习的组织,指导学生研究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种实验的教学模式下,数学的结论来源于学生的操作实验。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模仿,强化测试”的教学模式,改为“问题,实验,观察,收集数据,数据分析,交流协商,得出结论,证明结论,练习,回顾总结”的新模式。课堂上学生保持浓厚兴趣,不再把学习数学看成负担,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更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反思

  虽然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教师认识的差异、信息技术素养的差异、教育教学理念的差异,以及数学本身的特点,在现阶段的实际运用中又必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1、对师生的思维空间有所限制

  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是由课件完成的,在一定时间内,课件由于发挥了其视觉、听觉等方面的优势,加大了刺激强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但软件的本质又决定了其局限性。课件是固化的、有预见的,很易排斥师生互动中的生成的非预见性因素,而数学教学中对象不同,班级不同,课程进行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思维的闪光是迸发于思想的碰撞中的,教师为了配合课件进程,不敢发挥,导致千篇一律,预设思路框框,势必限制学生思维的自主发展空间。

  2、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注意不能让多媒体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必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要将信息技术很好地融合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最佳结合,必须做到“该用的积极用,不需要用的坚决不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服务于教学。

  3、不利于教师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口头体态语言感染学生,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他们或以幽默睿智的教学语言引人入胜,或以严密简练的数学思维推导引人深思。但课件的大量应用,更多的把教师限制在了计算机机位,成了软件解说员,反映个人风格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较难充分体现,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创造。在程序化的课件中,替代的是:课堂上呆板教师的滔滔不绝的“电说”,成了一堂“电灌”课。

  信息技术的介入应体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不只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我们不应让“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个性发展的。

  4、课件制作要简单实用,不能过于追求效果,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不求花俏,但求实用。课件的运用应整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针对以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为培养目的的数学教学,课件中存储内容要精练,画面要简洁,讲解和推导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完成。为帮助解决数学中数形结合的难点,理解抽象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数学思想,我认为,应根据数学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将课件设计成一些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让老师能按自己组织教材需要,针对各自不同教学思路,灵活调用各模块里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5、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手段

  课程整合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削弱了传统教学中的语言和情感交流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渐渐感到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现代技术手段,完全抛弃了传统教学中一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课堂教学中所必要的一些教师基本功都没有了。数学课,本该让学生一步步思考、一步步推导、一步步反思。这一过程被现代教育技术一点即出、稍瞬即逝的投影所替代,例题一题接一题地展示,忽视学生的演练过程,尤其是缺失了让学生做题暴露问题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首先要重视教学设计和问题设计,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再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其主体是学科课程,而不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首先必须要强调学科本位,不能什么内容都拿过来整合。数学课需要老师对做题过程进行分析演示,学生看着老师的板书演示,大脑也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有目的的思考,而一些数学课利用了信息技术后,容量增加了,演示过程也加快了,一堂课下来,理解力弱的学生根本就无法接受。因此我们在强调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首先要清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这堂课的学习效果,然后才能决定该怎样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这才是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随笔【第二篇】:小议信息技术与自然学科整合

  上了几次一年级学生的自然课,发现有一个有趣的想象。每当老师使用多媒体配套光盘教学时,大多数学生兴致会非常高。制作精良的光盘在辅助教师课堂教学起了不小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相应的教学课件,可以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的学习材料,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创设出生动有趣、跨越时空、交互性强的教学环境,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解答各种问题,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现状,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和辅导,实现因材施教,教与学的效果显著。同时,软件技术的突飞猛进,又使得制作多媒体课件简便易行。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开辟了趣味教学的天地,使学生们能够从书本上、黑板上所无法表达的动感、声音和视频信息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加快学习的进度。这种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寓教于乐,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自然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有许多题材适合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所要表现的内容,要能充分突出多媒体系统图、文、声、像等特点,使之具有不可替代性。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地球的内部”、“地震”、“火山”等题材,将遥不可及或微不可现的事物展现出来,配之于声音、动画,这样,有助于启发思维、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一堂优质的自然课,不仅仅在于使用了何种优秀的课件,而应对课堂教学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优秀的教学设计,辅之于优秀的课件,则锦上添花;反之,教学设计平常,即使是制作精美的好课件,也只能是效果一般。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前,首先应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案,并充分考虑到学生为主的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然后再考虑如何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利用多媒体的优秀特性各个击破。同时,制作自然课件要防止将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将课堂教学课件制作成科普宣传材料,只让学生看,而缺少师生学习进度的控制与调节,因此,自然课件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意义的学习环境。

  应给学生构造一个非线性的网状学习情境,因此,我们制作的课件不应是顺序式,应是非线性结构。利用PPT的超链接功能,可以使课件进行跳跃式选择,既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又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和切换。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教师来说是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要进行角色观念的转变,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要紧跟科技的发展,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优秀功能,改革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模式的变革,为造就跨世纪的建设者作努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随笔【第三篇】:学科整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四个方面,相应的能力可以称为“信息能力”。这种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我们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作用,人们普遍认识到,在学校教育中, 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强调信息技术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而是能让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有益的效果,能使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如,在数学课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函数和图象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编一段程序来加以证明;又如,在社会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处理社会调查数据,可以让学生使用数据库;在英语、数学、写作课学习使用字处理软件,在美术和科学课中使用绘图软件,在音乐课中使用音乐软件等等。由于学科本身性质的不同,信息技术对各门学科本身,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需要时间,但在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对学科(特别是数学与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重新审视,则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

  因此我们课堂中讲授信息技术,是为学科之间的整合服务的,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对待信息技术的,把它当作一 种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随笔【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随笔

  信息技术,指的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综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依据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经过学习,我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二是信息技术既是整合的手段,也是“整合”好的课程的有机要素。整合在它的初级阶段,可能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似,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

  在此前提下语文教材面对的是空前广袤的视野,是空前扩展的丰富资源,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所获得的空前便利的条件;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都将在极大程度上被突破,是师生互动的优化。这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因此,许多专家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

  第三,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第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当然在日常的应用方面我们还是要注意如何“融合”,信息技术还是不能取代文本的学习,两者的尺度应有很好的把握。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不应例外。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探索和发现。来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更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随笔【第五篇】: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的整合

  何谓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呢?难道就是我们在平常运用多媒体制作一些课件进行教学吗?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其实就是把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在我们现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可以说是已经开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变革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革教学围着教材转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把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把教学学习资源整合转变为了有效的“资源”,从而助“教”和助“学”,引导和帮助教师借助与信息技术设计和实现优秀的教学过程。那么我们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究竟如何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呢?我们可以立足于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而最直接的帮助是借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法和学法方面的借鉴和探究,使“资源”的助教和助学落实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同时也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交流平台。

  就拿我们英语教学来讲,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就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上的资源,诸如英语歌曲、故事、单词和游戏等。虽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做一些课件来辅助教学,但是这些课件常常是围绕着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图片和单词、句子为主,在刚开始以课件代替传统图片教学时,学生或许还比较新奇,所以还能较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时间一长原先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有好多网站上都有较多与我们的教学内容相一致的flash,而它们的生动、色彩鲜艳正好符合学生的兴趣,有了它们的帮忙就使我们教师在设计操练方法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给我们组织教学带来了便捷,在课堂中的运用也使学生有了更大的兴趣去说、去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学科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譬如在家里他们可以在家长的从旁协助下,根据教师提供给他们的网站进行预复习,预听课文内容、听读网上故事等。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再以我们的校本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来讲,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博的科学知识为友的学习环境。国际理解教育课就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书本以外知识为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但我们教师在讲解的同时还会把一些展示的机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学生,我们往往会在课上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的作业,让他们上网查阅下一节课所要讲授的有关内容,这样就可以在下一次讲课时教师可适当放手,让他们来谈谈他们所获得的一些资料,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不至于使他们被教师的观点框住,从而限制了他们的自主发展。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要通过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与知识;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其中的联系认真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是在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成果的展示中获得了成就感。在网络环境下的"整合型"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然后,通过对主题的分析或者分解,帮助学生分析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建立起自已的知识框架。在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以帮助学生高效、高质地完成自已确认的主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随笔

http://m.baibaidjt.com/xueshengsuibi/10284/

推荐访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初中随笔叙事作文范文三篇

初中随笔

初中随笔作文600字精选八篇

初中随笔

初中随笔600字(通用6篇)

初中随笔

初中随笔600字范文(精选3篇)

初中随笔

关于初中随笔作文400字【四篇】

初中随笔

初中随笔感想100字【五篇】

初中随笔

2022年初中随笔600字范文汇总四篇

初中随笔

初中随笔作文600字范文四篇

初中随笔

初中随笔笔记400字左右(通用5篇)

初中随笔

初中随笔作文汇编4篇

初中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