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随笔

2019-03-28   来源:美文散文

  古镇随笔篇一:

  春天来了,被棉鞋绻缩了一冬的脚想去踏青,被冻僵的双手想去轻拂那一抹绿色,被寒冷冰封了一个季节的心忽然澎湃起来,按捺不住似春一样的蠢蠢欲动。

  淮河岸边的这座北方小城这个时候绿色还是少了些,虽然已是三月了。

  这个季节,想往南走,想跑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去,看碧绿麦浪飘移,看鲜黄油菜花的舞蹈,听风儿低吟浅唱。更想去陡峭的山坡上,体验攀升的气喘吁吁,看山花烂漫成海,看树木新发的嫩芽,看山下一望无际的绿。

  我要凑近每一朵盛放的花蕊,感受粉墨江南蕴藏的温情软意,呼吸春的气息。

  背起行囊,悄然而往,不知不觉,到了这座明清时期留下的江南小镇。

  村口那几株百年古柳似乎是在招呼着游人,有风拂过,起舞若翩。抬头看去,眼前是一簇灿烂的紫玉兰。柳树单纯、热烈的姿态,像孩童一样笑容天真无邪,是那样的令人愉悦。枝叶在风中与桥下潺潺的溪流声一起吟唱,竟是那么的和谐,淳朴而清新的村落气息迎面扑来。

  这里是春秋时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时至今日,仍较完好地保存着明清两代建筑群的古街风貌。走进古镇,追随着这条弯曲的老街仿佛回到了历史的画卷,顿然有进入另一个天地的感觉。

  周庄,我来了。

  立在一扇门洞前朝里观望,只见重重院落,层层门厅相连呼应,砖雕门楼,民居古风犹存,不禁感叹:庭院深深,深几许,积厚流光,为那般。映入眼帘的一切都宛如一幅水墨画,动如炊烟,静如古屋,栩栩如生,说不出的宁谧温馨。

  流淌着清澈山泉水的小河饶屋而过,水流的声音贯穿了整条深长巷弄。流水潺潺,清澈的可望见鱼群悠然来去。漫步河边,偶尔会遇到游船在河中缓慢穿梭,流过座座拱桥,游客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悠哉悠哉,说笑弹唱,看古镇风光,听船娘吴歌小唱。

  水草轻轻的在水中招摇,让人心中产生无限柔软的感叹。突然,渔夫用撑船的竹篙把渔鹰赶下水,渔鹰潜入水里追逐着鱼儿,从来不落空,只消片刻功夫,当它们钻出水面时,嘴上便叼着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这般景致让我多少有点失落,是赞叹鱼鹰的机智忠诚还是哀叹鱼儿的天命无奈?

  离开游船登上岸来,不忍回头再看从天而降的鱼鹰极速扑入水面。

  一阵钟声唤醒了沉重的脚步,沿着白蚬江畔向全福讲寺走去,沿途看到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和白墙青瓦的院墙,年代久远斑驳的陈旧民居,有彩绘墙面逐渐剥落,暴露出本色的底蕴,那是因年月日久而形成的自然纹路,如花朵般盛开,形态各异,明显是时光凿下的痕迹,宛若烙印,似乎在向人们倾诉着它的过去。

  日落了,找间家庭旅馆住下,坐在桌旁,汤壶老酒,品着小菜,赏着窗外皎洁的月光,风送荷香,波影闪烁,微风习习,听着飘来的江南小曲渐入梦乡。

  拂晓时分,寺内和尚撞钟,声音传送至数十里外,人们把它当作报晓的金鸡,纷纷闻声起床。

  今早起来有些许毛毛雨飘来,打定主意不带雨伞,去刻意亲近如丝的春意。

  路上游人并不多,石板路湿润,街市不闹,一不留神便走到了巷弄尽头,显出一簇村野人家。石板路间或青白生涩,间或油亮光滑,似乎能映照出当年江南巨富沈万三家宾朋满座的景象。

  转一个弯,走过一道桥,又看见一幅小桥流水的画卷,这个镇子不大,却处处藏着意想不到的风光。

  鸭子在水中悠闲的游弋,一对情侣在小舟上甜蜜相依,轻声呢喃,随水流淌,不禁让人羡慕。路边有卖特产的摊位,临水的店铺与餐馆悠闲的开着,门口摆放着功夫茶桌,品着香茶,听着着江南小调,也不见店家大声小吆的招揽生意。缘来缘去非强求,梧桐自引凤凰来,我想这可能就是这个千年小镇的悠闲所在吧。

  极喜欢这样未曾遭受损坏的古村落,依河成街,桥街相连,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来到这里,静了心神,只为看一场从历史的长廊中沉淀下来的悠闲而美丽的风景画。

  凝重,沉静,醇厚,悠远。

  离开这座古镇,我会再去哪里?

  古镇随笔篇二:

  人总有一种情结,热闹了想寂寞,寂寞了又盼热闹。穷怕了向往富足,有钱了却常喜欢回味过去的岁月。社会进步了,吃的、穿的、住的、行的,明明是即将步入小康,却总念叨着过去如何如何。这就叫做怀旧情结。同样,我也不能免俗。

  举个例子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都有的搪瓷缸,在家里一个烂箱子里一天偶然被翻了出来,上有油漆写着的语录字样,还有一顶雷锋护耳帽,至今还保存完好,它们都勾起我对往事的记忆,都成了我们老俩口的谈话主题,成了我们的心肝宝贝。从这个意义上讲,怀旧是一种生活态度,怀旧更是一种生活经验,它能指引我们去奔往幸福的方向。

  人老了,总是想念故乡,想念那个原来呆腻了的地方。总觉得陈年老醋比酒香。我的家乡秦渡镇,就是这样让我怎么也割舍不去!多少年没有回过老家,这次终于回了一趟。随着中国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古镇秦渡已成为总面积四十平方公里,四十八万人口,各级公路纵横交错,本来就十分便利的交通较前更加便捷。古城西安不断膨大的影子已倒影到沣水之畔——秦渡古镇的古城墙下。古镇人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城市化了,穿的、戴的、吃的、用的,已少了许多乡下人的特点,相形之下,我倒显得“乡巴佬”了许多。然而,在我心里,挥之不去的,还是那个老秦渡的印象。

  秦渡镇是陕西关中名镇。离秦岭不足十公里,发源于秦岭的沣水,奔出沣峪,紧贴着镇东城墙缓缓向北流去,清澈见底,历经千年万载,淤积成平平的河滩,细砂色白质坚,形成了一片天然的广场,好几十亩地大呢,自古以来,就是得天独厚的农贸市场。每逢集日,山里的,平原的,户县的,长安的,还有来自更远处的商贾,赶集的农民,皆汇于此。横亘沣水的石板桥,西来东往的人流,显然无法承载。性急的人便涉水而过,于是形成了城里人挤人,车连车,万头攒动,声响五里,而城外,特别是北门外的沣河滩,只能用“人海”来形容。这就是千年古镇的丰姿。

  秦渡是丁字街:西街、南街和北街。东面是沣水,古镇滨河而立。犹记小时候,南街多是粮食集,北街多是作坊加工业,舅家的“薛家染坊”和“薛家皮坊”都是老字号。丁字街口有万春堂和其它几家中药铺。西街直面户县,各种商铺齐全,街心一座药王楼是镇上的古老建筑。清末明初,这里设有经学专馆,坐馆授徒的先生就是我的外曾祖,我的母亲常跟随着她的爷爷在此听书和玩耍。由南街出南门,尽是江南风光:稻禾连片,荷菱飘香,莲叶田田。由西街出西门,二里长的山货市场,由山客挑夫采自秦岭车载肩挑下来,山柴、木炭、枸树皮、药材、山果、野味,应有尽有。枸树皮是造纸的唯一原料,河东岸的一个村庄家家手工造纸,供镇里商铺包装纸之用,同时也是学生们习字的廉价纸张。北门外的河滩,脚下是洁净而松软的砂子,风再大,也吹不起来。累了你可以随便躺卧,如果你想体验一下按摩的舒适,尽可以脱去鞋袜随意踱步和奔跑,可绝不会有污身迷眼之虞。当然也少不了衣不遮体的叫花子,头上开刀溅血旨在吓人施舍的行乞者,还有卖唱的、耍把戏的,随处可见。这里,平常的集日是猪市骡马市,每年腊月就是“肉林”,一家连着一家的肉架子,挂满河滩,任人挑捡,尽管一家多是买五六斤一吊子,但也十分热闹。浓烈的年味在这里高度浓缩。年集最为壮观,城里城外人挤人,由于逆向行进,没有秩序,要想挤到集中心或是由集中心挤出城外,二三里的街道,没有一个钟头两个钟头是绝对走不完的。

  米面凉皮儿,是秦渡镇的着名小吃。把白米研磨成粉,又经密罗过筛,蒸成凉皮儿,鲜红荃香的油泼辣子储放在精制的罐子里,摊主夹一撮凉皮儿往辣罐中一蘸,挑到盘中拌均,递到顾客手中,低矮的长凳四周围定,客人们坐下边吃边聊,可口的香、辣、筋、绵,吃一次会记忆一辈子。据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是知名的陕西小吃。据我所知,克拉玛依也有一家秦渡薛家凉皮店,生意尚可。不过呢,我曾怀着认祖归宗的心理去一打听,店主并不姓薛,也不是秦渡人。由此可见秦渡凉皮的影响力之大了。

  秦渡镇是农历双日集,单日是背集。逢集和背集是两行截然不同的抒情诗。逢集,热闹非凡,背集,难得的寂静。时至今日,背集还原封不动地保持着苍老的原貌:正街很少有人光顾,背街更是很少能碰见人。这时,最好的风景是在城外。城外最好的去处是沣水两岸。你可一个人或结伴在柳岸徜徉,可在水里洗脚,可在河滩沙浴,可在杨柳岸、榆桑林里憩息。特别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看着面前旖旎的风光和眼下清澈的流水,那是最能勾魂摄魄的时刻。

  记得学生时代,有一次,在一棵高大的桑树下,我认识了一位采桑丽姝,她叫秦罗敷。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着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篇极富情趣的《陌上桑》,一个行人见了驻足,挑夫见了卸担,少年见了摘下帽子呆站在路旁观看的村姑。就在这个时节,她从书里走进我的心里。是呀,自古道:“沣河两岸好苇子,秦渡街里好女子。”我想象着“喜蚕桑”的秦氏姑娘,在春光明媚的时节,拎着筐子,一身素裹,款款走来,采摘着我眼前的桑叶,那么青春靓丽楚楚动人。我甚至越想越远,就在那月色朦胧的夜晚,比我大一岁的漂亮的表姐,就在这桑树下,正在观赏月色。春风吹拂着她的秀发,月光照耀着她的倩影,她会不会就是罗敷再世?而今,那些我想象的人,现在哪里呢?我想念他们。眼前,只有北门还在这,药王楼在那,许多古迹已经坍塌,长满了杂草,留下了个烂底滩。让我去穿越时空,坐在家里,幻想着这里的人,这里的事。

  伴随着老祖宗的离世,“薛家染坊”只剩下一句称谓,跟着老舅的死去,“薛家皮坊”连一把割皮弯刀都没留下。清晨,我走过绝对不超过五间的舅家的老房子,这屋顶还是古老的青瓦,由于雨量充沛,瓦沟里长满青苔和一种叫“蛇床”的葱绿植物,但并不阻挡流水,还在这瘠薄的瓦缝里生长。听说,这是先母当姑娘时的老屋,还有周边一院房子,这就是先母常说的“七十口人,一个锅里搅勺把”的舅家,也基本上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了。但在解放前,乱世沧桑,早就崩溃了,败落了,里边的人他们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们。

  走进几家亲缘较近的舅家本门,我锐敏地发现,古镇的民风十分淳朴,古老而圮废的秦渡老城墙,包围得他们像是与世隔绝一样,不管外边世界发生着多大变化,生活水平多么提高,谈话的内容还是谁家儿子取媳妇了,谁家女儿出嫁了,谁家生了个女娃或是男孩。邻里们吃饭端个老碗,一顿饭功夫就逛完好几家,然后又带回诸如上述的新闻。他们有时也吵个小架,但一会儿就好了。

  今日是背集,我太想吃秦渡凉皮了。可是走了三条街才碰到一家摊子。吃了一碗之后,抬头看天,已是傍晚。步出北门,夕阳金色的光,洒在连着沣河两岸的新建成的钢筋水泥桥上,当年的石板桥已无踪可寻。水波晃晃悠悠,浮光跃金,偶而还可以看见水底的游鱼,似乎也被这光芒所吸引,用嘴亲吻着水面。我喜欢像少年时那样,坐在柳拂苇影的沣河堤上,看着眼着这一幕幕美景,心旷神怡,如归仙境,这就是我此时的心境。这是一种宁静,一种忘我,我多么想成为一尊雕像,一辈子在这里厮守。

  古镇随笔篇三: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行多山方知山之美妙,涉多水焉知水之灵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喜欢上了水,或许是江南的烟雨,总是在多烦扰的光阴里,慢慢的腐蚀着人的心理,朦朦胧胧的像是烟纱,看不见天空的蓝艳,触不到远方的楼台屋檐,惹得人的心总是沉沉的,就像身上压着千斤重一样的表情凝重,或许江南适合忧愁,又是半倚楼台望江愁。之余江南凤凰古镇的水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沱江的水是灵动的。

  有人说:女人是水做。喜欢水,就像喜欢美丽的女子一样,江南是藏在深闺里结着愁怨,像着丁香一样的大家闺秀,而凤凰就像是水灵灵的潇湘楚女,温柔着的灵动像极了在水边汲水女子的一颦一笑。沱江的水啊!真清!总是不经意间照亮水边漫步女子的装束,硬是惹得人儿羞答答的不敢低着头看江面。沱江的水啊!真美!总是在你快要入眠的空当里,悄悄地敲打着河床里的石子,飞升一样的溜走,进入你的窗檐,悠扬的曲子修饰着夜的美妙,装饰着你的梦。潺潺的流水声,听得人儿不满足小住几日的逃离,干脆搭间茅草屋,听流水声,望江水远远地流逝,度过此生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逃离烦忧最好的方式就是出行,远游,寻寻觅觅着,一个安静的地方,不再有喧扰,将烦忧擦拭得干干净净,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崭新的绘画。只是静静的缘着江,聆听自己脉搏的跳动,想什么都是多余的,就让潺潺的流水替你细细的诉说得了。凤凰古镇就像那幽幽的乡愁,在眼眸第一眼碰触到的时候,就惹得人儿那样令人不知所措的眼眶红润。徜徉在沱江的碧波里,最喜欢姿势就是仰望了,闭着眼,任由心潮里波浪滔天,肺腑塞满着淤积的言语,找不到倾泻的角度,深深地了望,默默的凝注,或许也只有这样才最适合这个时候的境亦。

  《边城》闯入了谁的世界,谁的世界就填充着感动,兴奋之余又是那样淡淡的失落,不会太浓烈,就是久久的勾住人的心魂儿,然后是一辈子的愿望。故事里淡淡的情感,略蘸了些豆花的香味,使人总是夜夜梦在山之脚、水之畔,对着江水弄梳洗的那个时候心生寂寥,连同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那里的故事。

  凤凰古镇像极了镶嵌在山水间的一粒明珠,在山光斑斓里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连同诗人那优美的文字一起潜入你的梦里。在这里,你试着像诗人一样的漫游在这诗情画意的风景里,抽个空闲,写下你的文字,也许那是世间最美的情书。可以寄去远方,可以流在时光的记忆里,或许读着、读着,你就流泪了,也许看着、看着,你就笑了。

  水,源于两岸的青山,边城的故事里,碎碎的芬芳沁透着诗人的心,总不免让人的想念也处理得如水一样湿湿的,不似五粮液般的浓烈,正好赶得上小烧酒的温纯。

  撑着乌篷船,顺着沱江水游荡,看看像植入水中一样的吊脚楼,鳞次栉比,悬江而立,木板为壁,木柱为架,木头经过岁月洗礼,发出油光锃亮的乌黑色。檐角半遮着、半显露着,栏杆和门窗都雕着精美的花纹。总也使你专注下来,忘却故乡人,遐思的纷飞总是让你误以为把整个江南搬到了这里一样让人缭绕盘桓。船桨拍打着水,晕开来的刹那,像幸福的花儿在水底遥遥的倾诉。

  乐山,也乐水!在这里,使自己真正的做一回智者,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漂着的流动像极了你那漂泊的光阴啊,在日子里品尝个够,味儿荡气回肠。

  清晨,沱江就像婉约的水粉画,春雾如烟,柳丝低垂,微风荡过,吹得心儿也醉了。江水清透,海藻张牙舞爪着绕,鱼儿游动着欢,鹅卵石静静地躺着如同古镇潺潺流逝着的历史尘埃一样的深沉。如果正好碰着个太阳刚刚洒在水面上的时候,波光倒映着两岸的山,江边的城,还有那刚刚消逝的夜色余温。

  流连在昔日的古建筑里,在临江的一侧寻一家客栈、小住上一阵子,在夜色刚刚昏暗的时候,花上半天的功夫,在酒吧靠窗户的角落里,听着歌者慢慢倾尽关于光阴的故事,无意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随风飘动,趴在窗檐、探出头,悠闲地欣赏着这夜色。午后,阳光大大方方洒在江上,江水就像镀了一层薄金,温柔地流动着,将这里的故事,这里的美丽,这里的富有揉碎在水波的泠泠声响里,只等着汲水的姑娘微笑。

  比起夜晚灯光璀璨的热闹,早晨的幽静那是另一幅美丽,当然如果你偷个赖,晚起了一会儿,你是绝对也找不着那画境里的缠绵。登高山看旭日冉冉升起,那是一种空旷的豁达;临大海而观红日的缓缓高升,那是一种欣罔的冲动;而站在凤凰古镇的城墙上看着太阳偷跑出来,那羞涩的景致合着这泠泠作响的流水声又是一番风味,直教人日日早起,不肯移步。太阳也像带了刺的玫瑰,在山谷的夹缝里开着绚烂的芬芳。

  偶尔在古镇的街道漫步,找一个临江的餐馆,让阿婆阿爸给你炒一盘辣干巴,点半打啤酒,就着血巴鸭,使时光慢下来,在阿婆絮絮叨叨的重复里过完一天,也真的不是很坏的事情。

  若是正好赶上下雨的日子,雨不是很大,蒙蒙细雨,你也不要担心这雨耽搁你的旅程。雨中的古镇烟雨带珠梨花泪,不似江南的烟雨那样的多愁,不似大理的雨那样清透,也不像丽江的雨那样的娇惯。就是那样的小巧玲珑,不忍伤害的心都狠不下心来了。如果你正好在风雨桥的房檐下,那赏雨的心情美妙之处自然就和放茶具的心情一样的不舍。

  赏够了风景,看够了沱江上来来往往的乌篷船,待热了的客栈秋千座,离开就变成一件恼人的事儿了。不信,看文字的你,不妨来这里小住几日。


  古镇随笔篇四:

  从常德经桃源往西北至慈利县城,沿澧水溯江而上30余公里,便到了湘西古镇——溪口。

  溪口因九都溪、杜家溪交汇入澧水而得名。澧水至桃家嘴折转往北,绕坪坦、王家坪,再向东,呈“几”字形,是一个漂流胜地。

  老人常说:溪口镇是“七星灌斗”的风水宝地,远方客商从四周七条大道云集溪口,致使溪口古镇富甲一方,东经南山坪、通岩泊渡、柳林及慈利县城;东北经甘堰、宜冲桥通高峰、熊家庄;往北经阳和,通三官寺、江垭、许家坊、永定(原大庸)、武陵源、桑植、永顺、龙山、保靖、更远可达湖北、重庆、四川、贵州;西经关门岩、西溪坪,到张家界市区;西南经金岩,通永定(原大庸)、古丈;南经洞溪通桃源、沅陵;东南经南山坪通高桥、朝阳、金坪、龙潭河。往昔,溪口曾凭一条澧水的舟楫之利,上通永顺、保靖、桑植、龙山,下抵津市、汉口,很久以来就是商贾羁縻之所,兵家常争之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就读于慈利三中时,初到溪口,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红军桥和土家吊脚楼。红军桥横跨杜家溪,上部为桥面廊亭,桥面用宽大厚实木板铺成,平稳结实,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既增强桥的整体美感,又保护桥面和托架。桥架就放在桥墩上面,而桥墩与桥台之间没有任何铆固措施,只凭桥台和桥墩起着架空的承台作用。下部是桥墩,用大青石围砌,以料石填芯,呈六面形柱体,上下游均为锐角,以减少洪水的冲击。坐在亭桥上,一阵清风吹来,格外舒爽。赶集日,卖冰甜酒的、卖时鲜水果的摆满木桥的两旁,本来就不宽的通道更加拥挤,拥挤中透出集市的繁华。

  溪口古镇碍于地形狭窄,吊脚楼簇拥而立,一般为三层建筑,第一层后临溪水,用作厨房、餐厅;第二层屋前连接街面,用作生意经营;第三层宽敞、透亮,用作卧室、客房,撑开临街木窗,整个街道一览无余。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溪口的街道是一条自东向西,狭窄拥挤的石板街,东低西高,曲曲折折,颇具湘西古镇的色彩。街道两旁的吊脚楼经营着理发店、饭店面馆、旅馆、杂货铺、油行、布庄、染坊、缝纫店、罐锅铺子;野猪、鹿、兔、竹鸡、锦鸡、竹鼠、蛇、岩鸡、核桃、花生、板栗、山梨、竹笋、杜仲、黄柏、乌桕、黄姜、木材、山竹等山货应有尽有;偶遇赶集日,俊媳妇、大姑娘把整个街道挤得满满的,溪口特有的吆喝声、笑声、呼儿唤女声充斥着整个山镇,要谈一件重要的事,非得找寻僻静处不可。平时,可漫步街道,品街旁的美食,看铜壶的制作,转过街口,从小巷深处飘来邓丽君的“小城故事”等流行歌曲。慈利三中原校门旁,有一双胞胎姊妹经营的照相馆,因人长得漂亮,生意特别红火,很多年轻的后生有事没事都去挤一挤。当然最热闹的要数桃家嘴码头,一只只机帆船满载着赶集的人或山货,来来往往,穿梭不断。火车桥下的敞坪则围满进行土特产交易的商人,看货、选货、侃价、打捆包装……最有趣的是牲畜交易市场,贩子、经纪用其独特的手语演绎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

  从老卫生院折转往南,拾级而上,再转过一段简易公路,便到了九都溪,两岸绿树成荫,河床上布满洁白的鹅卵石,像巧媳妇儿刚冲洗过,河水深浅不一,浅的一、两米,深的数丈,河水无论深浅都清澈见底,掬一捧喝下去,甘甜、凉爽极了。不由得想起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地道的溪口人十分质朴、厚道、热情、豪爽。待客方面很有讲究,进门便是四道茶----糖茶、蛋茶、炒米茶、叶子茶,然后把你拉到上席,大块的土家腊肉、砂罐内的土鸡,大碗的土家米酒,把你灌得飘飘然,再把你请到火坑边,围着红红的火苗,与你数说古今中外的趣事,山南地北地神侃。夜深了,最暖和的床被让给你,一夜的美梦美得你似醉非醉,似醒未醒。

  说到溪口,不得不提一个人,那是世居溪口、在红军桥上一直摆粥摊的老奶奶(不知姓名)。1935年2月,贺龙、萧克指挥红二方面军进行了棉花山阻击战时,红军医生救治几天昏睡不醒的老奶奶。后因战事失利,红军战略转移,途径此桥,老奶奶的母亲背着她站在桥上,给红军送饭送水。从此,风雨桥更名为红军桥,为了这段往事,老奶奶一直在红军桥上摆起粥摊,一摆就是几十年,风雨无阻。或许老奶奶的粥很稠,配菜特别可口,或许客人喜欢听老奶奶所讲的红军故事,生意格外的好。老奶奶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祖辈感谢老红军。”老红军的故事不知听了多少遍,我仍百听不厌,每到溪口,都去看看老奶奶,喝她的稠粥,品尝她做的配菜,温习老红军的故事。看着别人的粥摊远没自己好,老奶奶充满感激,对那些喝完粥,一摸口袋,才知忘带钱食客,总笑着说:“没事,没事!”更不用说对穷孩子的免费馈赠了。

  溪口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民族英雄王育寅,当地人都称他“王春胡子”。日本鬼子入侵中国时,为救亡图存,他毁家创办澧西中学,为抗日战争培养人才,澧西中学现已成为远近闻名、人才辈出的慈利三中。

  红军桥、吊脚楼、拥挤的石板街、繁忙的桃家嘴码头、清澈的九都溪水、摆粥摊的老奶奶……已在我的脑海中串成一幅画、一首歌,不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回荡在我的耳边。

  离开溪口已很多年了,我一直在打探她的消息,得知:红军桥被冲走了,吊脚楼渐渐消失了,摆粥摊的老奶奶也已仙去……我魂萦梦牵的溪口古镇只留在往昔如画的印象内,留在未来美好的憧憬中……

  古镇随笔篇五:

  金秋时节,由老马识途倡导提议,旧时明月联络牵线,老忙热情邀请,定于本周日(10月23日)请各位博友到江都邵伯(古称“甘棠”)古镇秋游。邵伯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遗迹,稀世古木甘棠树,有300多年历史的镇水铁牛,还有明清的条石老街、大马头、古运河堤、斗野园…… 为了不错过跟老博友们的聚会,我特意提前请假休息,在家门口赴这场邵伯之约。

  两天没上网,顾不上与博友联系,乘车匆匆赶到邵伯时,已经上午九点十分,心里惦记着博友,下了车三步并作两步往河堤上赶,隔河就看见一群人在斗野亭内拍照留影,知道是扬州的大部队到了,心里想着见面时的欢乐情景,心里想着,卞老师伉俪会来,元元和老马识途会来,天良秋之牛会来,还有玉荷清风会来,印石夫妇如果工作不忙的话,应该也会赶来,心中狂喜,加快了脚步,一路往斗野亭狂奔。

  进了园,穿过走廊凉亭,果然看见一群人对着铁牛又拍又亲。我赶紧走上前去,拉着元元老师和马校长的手,大叫“我来迟了,来迟了。扬州的博友都到了,我才赶来,真是惭愧。”元元给我几块糖,马校长给我两袋五香茶干,老忙忙着散柚子,六立文带了一袋老菱,说是快要下市的邵伯老菱,吃完就没有了。我更是羞愧难言,因我两手空空而来,未能尽半点地主之谊。

  我们一行人来到邵伯湖畔,观赏了一号船闸、二号船闸。三号船闸正在建设中。几年不来,邵伯湖畔大变样,筑起了高高的堤坝,建起了新桥和长长的水泥路和护栏。让人疑心置身于三峡大坝。

  游过邵伯湖,我们在六立文李老师的带领下,沿着河堤向南走,便看见了高高的院墙和大马头三个字,颇有气势。说来更是惭愧,我虽身为江都人,也来过邵伯古镇,可却没走近老街,细细观摩它的模样。我们走在条石街上,脚步声惊醒了这座千年古镇,小镇居民见多不怪,看见我们都很热情。老街店铺林立,老邮电局,老影剧院,还有谢安的住处,都基本保存着原貌。有的木板门上依稀可见革命标语,“共产党万岁”“举大庆旗,学王进喜”。还有热心的居民向我们引荐,“这院子后面还有老房子,你们进来看看。”我们沿街一路向南,参观了老文化站,文化站内长着甘棠树,经历了七百余年的风雨,被列为市级古木,如果不到秋后,当是枝繁叶茂。还有一颗石榴树,有了110年的树龄,枝头挂着累累硕果,有些石榴裂开了嘴向我们笑。

  一路行走到梵行寺,寺庙在建中,占地面积不大,却依水而建,翘角飞檐已具规模。阿弥陀佛,住持真是功德无量。一行人在客堂听印如讲经,我跟在玉荷清风身后,看他搬弄相机,左拍拍右拍拍。大家起身告辞时,我和清风向住持宣传牡丹金带围,清风真是个花痴,一讲到花草就侃侃而谈,我们掉了队,让大部队等着我们去吃饭。

  老忙真是热情不得了,处处想得周到。忙前忙后,忙左忙右,又是水果、又是点心,元元戏称:“人家说是三道茶,我们来邵伯,吃了八道茶。”午餐桌上,全是邵伯名吃,邵伯香肠,邵伯肥肠,邵伯老鹅、邵伯螃蟹,美味丰盛。老忙手拿文稿,念诗点名,惹得大家哈哈笑。用完午餐,回到大街上,我东张西望,见路边有卖爆炒栗子的,连忙称二斤栗子,让大伙儿尝尝,算是补偿一下内心的愧疚。

  饭后,老忙茶馆又开张了,我们走进油田宿舍大院,在阅览室休息喝茶,老忙楼上楼下还是忙个不停,热情邀请我们到他居住的桃花源看看。博友们对着老忙家的小院又是一阵猛拍。最后,老忙和六立文把扬州的博友送上车,大家恋恋不舍地道别。

  谢谢忙公的盛情招待,谢谢卞老师的邀约,也谢谢一群博友能移步邵伯,留下许多欢乐的镜头,颜颜有许多不到之处,请各位谅解。请诸位下次有空到宜陵古镇来游玩,颜颜在此恭候各位博友大驾光临。

古镇随笔

http://m.baibaidjt.com/sanwensuibi/1628/

推荐访问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心情美文散文(锦集4篇)

美文散文

三字经教学随笔

美文散文

有关梧桐文艺怎么写

美文散文

以第一次为话题的随笔

美文散文

妈妈生日随笔

美文散文

深夜思女

美文散文

关于朋友的散文随笔

美文散文

午夜心情随笔

美文散文

十篇孝敬父母的随笔

美文散文

描写心情的优美散文随笔

美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