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吃饭随笔

2019-10-31   来源:亲情散文

  回家吃饭随笔【第一篇:回家吃饭随笔】

  “回—家—吃—饭—啦——。”在昏黄的傍晚中,暮色调和着日光,逐渐发暗的夜色里,一道余辉横溢在水天之间。随着袅袅飘起的炊烟和渐渐弥散开的薄雾,母亲准会出现在村头或稻谷场上,把双手卷成喇叭状放在嘴边,使劲地呼喊自己的孩子回家吃饭。大凡从乡下长大的孩子,都会忘不了这样的场景,它像一幅剪影,深深地刻在脑海中,成为我们一生中最美好温馨的记忆。

  千山万水走过,如今回忆起来,那儿时母亲一声随意的呼唤,竟如此牵动着我们的万千思绪。

  我自打高中就到了县城求学,再也很难听到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但状况是妈妈的声音没到,信却到了,妈妈信里通常的开场白都是:在外要照顾好自己,饭要吃得饱!每每这时,我都会下意识地打个饱嗝,仿佛母亲正拿着笤帚在对面看着我,于是便很认真地吃饭。

  警校毕业之后,我分到了百里之外的一个小镇。刚到时,单位没有宿舍,也没有食堂。马斯洛理论的第一需求真实地发生了我的身上。于是蹭饭成了我的拿手好戏。

  因为漂泊,因为一日三餐难以为继,便总会想起母亲。母亲是游子的故乡。结婚以后,总是常常怀想起母亲做的那些香喷喷的农家菜。每当春节来临之际,母亲总会电话过来,说家里已经备足了年货,让我们小家庭回去过年。回家的途中,总会浮想联翩,常常的场景是在乡下时,父亲在田地里忙得晚了,母亲就站在村口,焦灼地朝远方眺望,直到望见牛与人远远出现在河坝上,母亲才急匆匆回屋热饭。那时,在外面劳作了一天的人,无论多晚回来,堂屋的灯都是亮的,桌上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

  时间总会改变人,母亲也一样,终于有一天我忽然发现,母亲已不是那个喜欢提溜我耳朵,拿着笤帚喊着我回家吃饭的母亲了,她的脾气变得前所未有的好,在每一个节假日来临前,她都会有电话过来,问我们是否回家的事情,而我们每次回去总是必不可少带回母亲亲手做的一些小菜,父母的给予在我们的面前总是那么的天经地义,我们一直也都未曾怀疑。

  回家吃饭,曾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而如今却变得不那么现实。前不久,央视做了一个街头采访《你回家吃饭吗》,抽查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人平时是否回家吃饭。答案是在被调查的人中,只有25.61%的人偶尔在家吃饭。在餐饮业伴随生活节奏快速发展的城市里,回家吃饭对于忙碌的人已经不再是常态。

  在单位,因为工作和路途的原因,回家吃饭的次数逐渐变得稀少。去年去医院体检,血脂血糖都高,与自己的年龄极不相称。这一查,让自己变得惶惶不安起来。医生提醒我,并列举了在外就餐的一些诟病。真没想到那些离我遥远的医学保健杂志如今却成了我的枕边书。

  一个人之所以感到幸福,除了事业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因为你生活在一方浓浓的亲情之中。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这份幸福感越来越强烈。每天下班之前,总会接到女儿的电话,爸爸回家吃饭吧!

  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听一些温暖的话,看一本温暖的书,如果可以的话,吃上自己亲手自做的饭菜,这是我们的日子里偶尔与亲人相处的美好时光,虽然很少,但适合珍藏。

  不妨看看南宁市陶先生的小诗《一顿午餐》:难得的一个懒觉,醒来,窗外滴滴答答。干脆忘掉那无趣的会议,冒着秋雨走出家。菜市里,挑选绿肥红瘦,管他菜贩缺斤短两。

  温馨的小家,响起油盐酱醋茶。这里没有屋外的嘈杂。一碟豆腐,一盘青菜,一锅鸡汤,两杯红酒……简单的午餐,只有我和她。

  读过不免让人感同身受,原来吃得最富有人情味,最舒服,也最饱的,不是在楼堂馆所,而是在自己家,那张小小的饭桌上有着寻常人家平凡的快乐,有时即使是不说话,那种宁静也透着尘世中的一缕温馨,一份安妥。

  2009年7月16日10点59分百度“魔兽贴吧”中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空帖,这条12个字的短帖在短短一天内,点击量达到760多万,回复数30多万。许多人看了以后,或许勾起了年少的回忆,或许荡起了内心的温情。“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个帖子之所以能在网上迅速蹿红,不仅是对健康的一种呼唤,而且也是源于它在不同阶层的人的心中引起了亲情共鸣。这便是亲情的力量。

  忙忙碌碌的俗世生活,万家灯火里,有一扇窗子为你亮着,有一个孤独的身影在等着你回家,这大抵可以算是人生的另一种大幸福吧。

  从今天开始,回家吃饭吧,那是亲情的呼唤与等待。

  回家吃饭随笔【第二篇:回家吃饭】

  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大部分的都市上班族一日三餐,也就剩下晚饭可以和家人一起吃,早饭大部分就是早餐车买着吃或者偶尔可以在家简单吃点儿面包,喝点儿牛奶。午饭单位食堂或者附近快餐,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回家吃饭。就连孩子也跟着一样,大人忙,孩子中午吃饭也就只有学生托管站(小饭桌),渐渐在家吃饭就成了周末家庭聚餐,甚至有时周末朋友同事聚会,算下来一周在家吃饭也就剩下三两顿……

  小时候和同伴在街上玩耍时,到饭点儿妈妈总是会去喊我回家吃饭,有时还埋怨,还不想回家吃饭,还想多玩儿一会儿,现在想想,可以每天吃到妈妈做的饭是多么幸福的事儿,上中学,大学就开始住校,要想回家吃到妈妈做的饭也就只有假期了,工作结婚后,就更少了……

  现在每当回家前总会提前给老妈打个电话,妈妈就会给我们准备一桌子爱吃的饭菜,推开家门,妈妈一句:“快去洗手吃饭!”朴实无华,却涵盖着妈妈深深的爱。一家人围坐饭桌旁,边吃边聊,感觉特别好!

  歌手庞龙一首《回家吃饭》唱出了天下妈妈对孩子的真挚呼唤,唱出了妈妈浓浓的爱,期盼孩子早点回家团圆。

  中央财经频道推出的《回家吃饭》栏目,小丫主持,每期会邀请民间大厨或明星大腕一起在厨房介绍各地美食,展示烹饪技术和健康的生活理念,边访谈,边分享美食心得。记得回家吃饭,参照《回家吃饭》的菜单,为家人亲自下厨露一手。

  网络上把“7.17”谐音“吃一吃”定为回家吃饭日。幸福就是回家吃饭,工作再忙,也要从容对待,事情再多,别忘回家吃饭。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没时间陪父母,爱人和孩子在家吃饭。记得有时间一定要和爱人在家一起下厨房,择菜,洗菜,做饭……在柴米油盐中,体会家的味道!

  我觉得回家吃饭吃的不仅仅是饭,回家吃饭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对父母和子女的爱和陪伴,是跟家人情感的交流。

  回家吃饭,吃出生活的幸福感,吃出人生的简单和快乐!

  回家吃饭随笔【第三篇:有一件温暖的小事,叫回家吃饭】

  我一个朋友,有一个保持了多年的习惯,不管多忙,每个月一定要跟两个最好的朋友吃顿饭。菜品怎么简单都好,哪怕只是一碗杂酱面。

  其实,要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约着见一面,吃顿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跟几个朋友约吃饭,每次微信上都说,什么时候约着一起去啊。对方回,好啊好啊。可“什么时候”真的就成了一个未知数。有那么一天,订好了桌子,信誓旦旦地要去赴约了,碰巧领导临时让你加班,说好的聚餐就又耽搁了下来。

  我问那个朋友,你是怎么坚持那个习惯的?或者,时间久了,这种习惯会不会就变成了一个形式?

  朋友说,“我一直觉得,朋友圈再多点赞,也不及和朋友吃碗面条。现代科技是很发达,可是,毕竟不如面对面来得温暖。热气氤氲中,朋友见面聊天,相谈甚欢,还一眼就能看出你胖了,他有黑眼圈了,看你不太开心啊……这些真不是在冷冰冰的电脑或者微信背后能够感知到的。”

  那么,你有多久没跟家人朋友一起吃顿热气腾腾、推心置腹的饭?

  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且觉得跟家人朋友吃饭原来是件如此正式、需要慎重作答的事,是在去年。

  那次,我代表公司去外地出差,跟另一家公司商讨合作协议的细节。那天的会议一直开到凌晨五点,依然有许多细节没有达成共识,于是决定回房间休息三个小时,然后再议。对方项目团队里一个30出头的小伙子,立马收拾东西,急匆匆地要往家赶。

  “就在旁边的酒店凑合一晚上吧。”他的同事说,“你这路上往返就得两个小时呢。”

  他笑着摇摇头,打个出租车走了。

  他赶在老婆起床前到了家,轻手轻脚做好了早餐——她最爱吃的三鲜面,外加一片烤面包、一个荷包蛋。两个人迎面对坐,笑意嫣然,边吃边聊些工作、生活上的琐事。等她吃完,他麻利地收拾完碗筷,在八点钟前又回到了会议室。

  中午开完会,正好跟他一起下楼去自助餐厅,于是就聊起来。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说,这几天老婆身体不太舒服,请假在家休养,而他工作这么忙,晚上回到家,老婆都睡了,所以,陪老婆吃顿早餐,是他们一天惟一能说会儿话的时间。他不想错过。

  我问:“你们是刚结婚不久吗?还处在新婚甜腻的阶段。”

  “不是,我们认识十多年了,结婚五年,孩子两岁。”

  我有些诧异了。这样的状态,按理说,不太会这么在意一顿饭要不要在一起吃的啊。小伙子说,之前其实也不这样。在那半年前,他得到老板赏识,升了职,从此似乎每天都有写不完的项目计划,见不完的客户,接不完的电话,回不完的邮件。早上天不亮就出门,披星戴月回家,早就成了常态,往往连周末都会搭进去。

  连轴转了几个月,有一天,突然觉得心慌乏力,站不起来,眼前一黑,就那么倒在了电脑旁。同事赶紧扶他躺下,又打了急救电话,送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心脏累出了毛病,这下不得不休息了。养病期间,父母过来照顾他,每天换着花样儿做他爱吃的。老婆给他送到病房来,就坐在床边,看着他慢慢吃完。

  “我那会儿就在想,假如当时有个好歹,醒不过来了,我最遗憾的是什么。有一个项目没有争取下来?最想要的那辆车终于还是没有攒够钱买?说好的换个三居室,结果还是只能挤在50平的蜗居里?都不是!”他说,“我竟然觉得好久没有跟家人吃一顿像样的饭,怎么那么让人难受呢?”

  于是,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生如此匆忙的意义。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元,包容性也越来越强,可对于成功的衡量标准怎么还是那么单一?考上名校,有份高收入的工作,开着好车,住着豪宅,的确是人生赢家。但能陪伴在家人身边,能常常跟他们踏踏实实地吃顿饭,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我想起另一个朋友,被单位派驻国外两年。任期结束前,领导找他谈话,问他是否愿意再延一个任期。他开始纠结,驻外的好处是,收入比在国内高不少;劣势是,特别忙,并且由于时差的关系,经常会出现他还在睡梦中,国内的电话又打来的情况。但他想着,不如趁自己还年轻,多赚些钱吧。情感的天平就这样倾向于再在国外呆两年。

  他回国休假那天,一进家门,就看到饭桌上摆着一大碗山药炖羊肉。爸妈一个劲儿地让他多吃,说有养胃的功效。他这才想起来,有一天,他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状态,说因为加班,生活不规律,胃不好了。父母的电话、老婆的电话,很快就打了过来。他应付了两句,赶紧又投入到工作中。没想到,家人一直惦记着,知道他一个人吃不好饭,就希望他回家时,能帮他好好调理调理身体。

  这种久违的温暖,让他回忆起过去——上学那会儿,每天早上出门之前,妈妈都问他今天想吃点什么;刚结婚那会儿,一有空闲就跟老婆手牵着手去菜市场;离开家了,每年春节前,妈妈老早就开始张罗他爱吃的东西,盼着他回来。可是,什么时候,我们忙得忘记了那些温暖,忘记了那些期盼,忘记了那些陪伴。

  家人那么爱你,如果你忙得连吃口热饭的时间都没有,他们会心疼的。如果他们准备好一大桌子你喜欢的饭菜,你却忙得没时间回家,他们会失望的。如果你爱的家人一直生活在心疼和失望中,你再努力奔忙,又有多大意义呢?

  就因为那碗羊肉,他决定不再延期。他说,年轻人要拼搏要奋斗,这没有错。但我们是不是常常以此为借口,过度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等忙完这个项目再说,等熬到下个月再说,等赚到这笔钱再说……等来等去,你发现,有很多事情,如果今天不去做,可能就再也来不及了。

  之前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孩子费力地用筷子夹菜,夹不起来,急得大哭,终于吃到嘴里,就破啼为笑;大人还没坐齐,一个孩子就拿着筷子想去夹菜,被爸爸阻止,直到长辈先开动,孩子才能伸筷子;一个年轻人过年回家,跑到厨房看老妈做饭,老妈夹起一块肉就塞到儿子嘴里;一个老汉独自在家过年,邻居叫他一起吃团圆饭,他有些不好意思,邻居热情地说,“就是多双筷子嘛”……

  为什么一双筷子能寄托中国人那么多的情愫?这其中,有文化的渊源,有家风的传承,更满含对阖家团圆、彼此陪伴的祈愿。而现在呢,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交通是越来越方便了,可回家的路,却怎么越走越长了?通信也越来越便捷了,可是,我们见面的时间怎么反而越来越少了?我们一起吃顿饭,怎么就变得越来越难了?

  我知道,你很忙,是为了给自己和家人更好的未来。只是,不要让忙,成为不好好回家吃饭的理由。不要让电子产品,冲淡了我们渴望彼此陪伴的温情。我知道,你真的很忙,你有那么多事需要去处理。但是,有一件小事,叫陪家人朋友吃顿饭,那么温暖,你一定不要错过。

  回家吃饭随笔【第四篇:今天回家吃饭】

  我和老伴出门办事,临近中午,正准备回家时,忽然接到儿子电话:他中午要回家吃饭。我问他有什么事吗?他说:“没事,今天有空,回家看看。”

  他是单位的一把手,除了忙工作,还要忙应酬,整天事务缠身,一年到头地忙。他爱人工作也忙,除了逢年过节,两个人回家的机会不多。他们住在离我较远的一个小区,平时有事都是电话联系,他有事给我们打电话,我和他娘有需要他处理的事,就给他打电话,他接到电话立即来,如果正开着会,实在脱不开身,就委托别人来帮助处理。倒是我们常常到他住的小区去看看,见他也很不容易。因为不论冬夏,他都是天一亮就出门,晚上也要很晚才能回家,星期假日也很少有休息的时候。

  最近以来,廉政之风一盛,应酬明显减少,他回家的次数就多了。但听说他要回家吃饭,我和他娘还是都很高兴,就急着往家赶。到小区门口时,老伴对我说:“他喜欢吃烧饼,你去买几个好烧饼吧,我先回家炒菜去。”

  等我绕了两条街,找到那个打好烧饼的铺子,买了烧饼回到家时,却见老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厨房里有动静,我知道是儿子在做饭,就没说什么,把烧饼往餐桌上一放,也坐在沙发上喘息。

  老伴高兴地告诉我:“走得急,累坏了!我上来楼,就看到他在门口站着哩,手里提了些菜,生的熟的都有。进门我说要做饭,他脱下衣裳往沙发上一扔,说了一句‘我做’,就到厨房里去了,不叫我管。他愿做么做么去吧!”

  这不奇怪,以前都是这样,只要儿子一进家,就不让他娘忙活,如果是和爱人一块儿来,就两个人商量着做,叫他娘歇着,更不叫我插手。

  一个高高大大的男子汉,年近半百了,在单位也是受人尊重的,但他似乎比谁都明白: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多大年纪,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这让我和他娘很欣慰,也很自豪。

  平时,他娘与人说话提到他,特别是见到他们单位的人,就埋怨他心粗,不知道经常来看看娘。听的人就笑,因为谁都能听得出来,她是明贬暗褒,在夸自己的儿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哩。

  前些日子,他娘在报上看到“尽孝立法”的消息,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孝不孝,全在当孩子的心,不是法律能管得了的。硬要他们管,还不够生气的哩。人在乎的是一个心情,心里别别扭扭的,吃么也不香。”

  过了一会儿,她又说:“要说起来,孩子不孝,也赖大人。自己不孝,能指望孩子孝吗?他看着你不管他爷爷奶奶,他能管你?咱的孩子要是不管咱的事,我是不会让上级管,强扭的瓜不甜,还是一家人和睦要紧。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行。”

  回家吃饭随笔【第五篇:常回家吃饭】

  出差异地,中午去拜访一位久别的朋友,不料朋友不在家,其妻独自一人端个饭碗没精打采地吃着午饭,观其样味同嚼蜡,丝毫没有津津有味的感觉。问之:“你老公中午不回家吃饭?”她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似乎觉得我的问话很奇怪:“他在家吃饭?去年一年才在家吃过一顿饭。”我也觉得奇怪,问之:“是哪一顿饭?”答曰:“团年饭呗。”为活跃气氛,我说:“那好哇,你老公可以上吉尼斯大全了。”朋友之妻惨然一笑,不以为然,我的心头也不禁生出许多感慨来。

  时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社会化,尤以那些驱时赶浪的先锋为甚。这使我想到了一首无谱通俗流行曲。该“曲”把男人分为六类,叫作“一类男人家外有家,二类男人家外有花,三类男人花中寻家,四类男人下班回家,五类男人妻不在家,六类男人无妻无家”,且把第一类誉为极品婚姻。吾辈虽蛰居城廓一隅,与时尚隔街,属于下班回家那一类男人。但我还是呼吁我的同性们:常回家吃饭!

  眼睛一睁,时下城市的大街小巷夜市比昼市繁盛,花天酒地,歌舞升平,人们纷纷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千年习俗中挣脱开来,扑入夜生活的潮流,通宵达旦,尽情享乐,且无不感觉: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恨自己早生了几十年,望自己多活它几十年。应该说生活的社会化是一种进步,但窃以为不能忘了“退步”——中华民族爱家的传统美德。就说我那位久别的朋友吧,尽管身为公司经理,公务忙,应酬多,但总不至于忙得一年只在家吃一顿饭吧。我不敢妄论我的经理朋友心中有没有家,但现实表现确实不怎么的。也许朋友会说,在家里吃饭耽误时间,但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是可以挤出来的呀。只要你心中真心有家,总会找个理由逃出应酬,偶尔回家吃顿饭。

  其实,在外吃饭有在外吃饭的潇洒和刺激,在家吃饭有在家吃饭的情调和乐趣。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吃饭是一件大事,可以各取所需,但唯有统筹兼顾,才是最佳方略。常回家吃顿饭吧,也许你会吃出童年的故事,也许你会吃出山盟海誓的美好回忆,也许你会吃出天伦之乐。如果你能仔细体会,家的温馨也许在一顿饭之中。民间有语云:“在外的饭好吃,在家的床好睡。”这是饥寒交迫时代人们生活心境的写照。而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在家的饭也好吃了。如果你在外饱享纸醉金迷的浪漫之后回家欣赏一下锅碗盆瓢交响曲,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乐趣。

  纵然人是属于社会的,但同时也是属于家庭的。先生们,把家搁在心上吧,在家里,妈妈为你准备了一些叮咛,爸爸为你张罗了一桌好饭,儿女为你留下天真的笑脸,妻子会给你一个甜蜜的吻。先生们,常回家看看,常回家干干,常回家吃饭吧,家,才是人间的仙境,家,才是你最终的归宿。

回家吃饭随笔

http://m.baibaidjt.com/sanwensuibi/5332/

推荐访问

回家吃饭节目2019 回家吃饭app 回家吃饭节目 回家吃饭电话是多少 回家吃饭的智慧 回家吃饭英语怎么说 回家吃饭20191017 回家吃饭吗宝贝 回家吃饭歌曲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记叙文摘抄随笔

亲情散文

我的母亲

亲情散文

不完全回忆

亲情散文

故乡景,父母情

亲情散文

对媳妇的亏欠

亲情散文

我想回家

亲情散文

至养父母的信

亲情散文

爱无处不在

亲情散文

想让我胖的两个女人

亲情散文

我打给母亲的一个电话

亲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