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变革在的技术力量观课随笔

2019-11-28   来源:工作随笔

  教育改革是一个神圣的名词,它是那么凝重,因为它将承载着历史的责任,拥有历史的分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素质,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教育变革在的技术力量观课随笔》,欢迎阅读。

  教育变革在的技术力量观课随笔【第一篇】:不能为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个神圣的名词,它是那么凝重,因为它将承载着历史的责任,拥有历史的分量;它又是那么光亮,因为它浓缩着理性的思考,充满着哲学的智慧。

  然而,这些年来,课程改革又变成庸俗而又神化的名词,什么人都可以大谈课程改革,只要谈这个课程改革你就可以因之而生辉;只要你大唱课程改革,你就仿佛是一个教育教学先锋,你就是一个教育超人。

  什么是课程改革呢?在武大培训课上发言时,我说:“课程改革是一个大课题,只有是真正的教育教学理论家和实干家才有资格谈论课程改革。”

  当时,有位专家听了,无端地面红耳赤起来。接着,这位专家这么描述:课程改革并不神秘…。。例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对于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行为进行研讨,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教研实践与教学“创新”——这,就是课程改革。

  这种缺少思辨逻辑的定义让我感到难以理解。一辆载重自行车,你把它简化为轻便自行车,这是改革;一辆固定三角架自行车,你把它转化为折叠自行车这是改革;一辆人力自行车,你把它装上电力成为轻便电动车,这才是改革!

  然而,你只是把那辆载重自行车紧一紧螺丝,换换车胎,甚至只是添上几根鸡毛或者是添上彩灯挂上彩旗什么的做做秀,这也能叫改革吗?

  所谓课程改革,就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包括教材体系,课时课程规划体系,课程评价体系,课堂教学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它是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与布局。

  这是一个大课题。研究这个课题,你必须具备厚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你必须有广阔的视野,熟知国内的教育教学实情也要熟知国外教育形势;你必须通晓教育的过去、现在,并能预估教育的未来。这样,你有可能具备研究这一大课题论研究能力。

  这是一个实践性强的现实课题。研究这个课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这样你才能具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劣甄别能力。

  没有这两个基础,你有什么理论素养与实际能力作为本钱来谈论课程改革呢?

  同时,只懂理论而无实际经验去谈改革,必然是纸上谈兵;只懂实践而无理论基础去谈改革,必然是盲人摸象。所以,要想进行课程改革,你必须的具备两个条件:既是理论家,又是实干家。

  课程改革不是过家家。

  回想这两天,几个专家大谈“课程改革”,并无多少新意。

  首先,所举事例充其量只是对课堂教学教研实践中的一个小小点滴,这怎么能以点代面地称为课程改革呢?

  其二,即使这样做是课程改革,那么就其所谓的“课程改革”内容而言,也要弄清楚为什么要改革呢?这一点至关重要。

  一切改革的目的都是为追求整体效能的提升;一切改革行为都是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对其不足进行优化与创新,从而提升整体效能。

  对于这一内容,如果前人留给我们教学模式已经很好,很有效,是积淀下来的经典,你有改的必要吗?

  同时,你对这一内容进行改革要达到什么效果?如果你改出的效果反而不及以前的效果,这样的改革有意义吗?

  其三,如果不计效果地去进行所谓的改革,那不是为改革而改革吗?那不是为了课程改革而去课程改革吗?

  什么是课程改革?昨天,几个县市的代表在汇报本地区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时,都在积极地展示本地区是如何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取得了什么什么的成效。大有课程改革遍地开花处处硕果之势。唯独没有对其课改内容进行辨证地分析与历史的评价:

  1、针对课程改革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哪些利与弊?

  2、针对这些弊端你如何整合、创新?

  3、针对其利我们如何继承,如何弘扬?

  4、你对改革前后的综合效能的对比与反思?

  根据汇报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各地的课程改革都是哄哄而上的课程改革能有多少意义呢?这种为课程改革而谈的课程改革的交流又有多少讨论课程改革的价值呢?

  “改革”二字,是那么凝重 ,因为它承载着教育历史的责任;又是那么闪光,因为它的成果必将为教育的未来增添光彩。当你的行为与成果既无历史的分量,又无对未来的影响,配称改革吗?

  更可笑的是,一些新秀,既无我们教改前、中、后三个时期的丰富阅历可作为对比甄别好坏的感性材料,又无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以便对于教改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更无广阔的教育教学视野以便对教育教学形势进行有价值的前瞻与预测,跟着“改革”教授们鹦鹉学舌地,特别起劲儿,天天嚷着要改革改革的,那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劲头儿,真是要让人啼笑皆非。这种盲目的运动能叫改革吗?

  当然,也有一些身手不凡的“大家”畅谈“改革"的, 监利的某某校长就是其中的一个。她的"改革",既有"分量",又有“影响”。据她说,她每年要搞一两次小活动,两年要搞一次大活动,资金投入小活动少则几万,大活动多则好几十万——原来,在她看来,搞活动就是课程改革!据她说,有一次活动,仅从昆明空运鲜花就花了九万多!哎,这也叫改革吗?这叫烧钱!

  她说:当然,这类花费不需要学校花钱,可以把成本化解给学生家长,从昆明空运回来的鲜花都卖给了"热心"的学生家长。听了这些,内心的良知驱使着我身不由主地诘问了她:这叫化解吗?这叫"强迫搭自愿"式的流氓式分摊!这叫改革吗?这叫教育流氓式的折腾!这种高消耗的“时装”走秀,也叫改革吗?

  课程改革是一个神圣的名词,它是那么凝重,因为必将承载历史的责任、拥有历史的分量;他又是那么闪亮,因为它应该是理性思考的浓缩,充满这哲学的智慧。

  对于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在科学分析与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对传统内容的优秀成分加以继承与弘扬,对传统内容不足的成分加以优化与创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效能。同时,一切改革的目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降低成本,提升功效。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盲目地为了课程改革而去进行所谓的课程改革,更不能为了所谓的课程改革而去强走几场华丽的时装秀。

  专家们,新秀们:请你们敬畏一下教育改革,好不好?

  教育变革在的技术力量观课随笔【第二篇】:对信息技术引起的教育变革学习体会

  通过这次“国培计划”,我对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全新的理解。我校有条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但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要做到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个人的认识过程首先需要外部刺激,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帮助中学生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中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确立了五个方面的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转变为“导”,要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有法而“导”,“导”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软件制作,选择教学活动策略;变成了课中的演示导学;变成了课后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先行学校的实践经验也表明了这一点。

  三、教学模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要探究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如何把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转变,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是我校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目标。我校从2002年开始,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从没有计算机,到有计算机,到电脑室小型局域网络,再到计算机校园网络;从单机操作,再到教育资源(CAI—I网络课件、学件)共享,教学手段的飞跃给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力图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的发展提供广宽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综合信息和创造信息,形成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为自主学习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向式教学,走向多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

  四、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等各种信息素养的能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独立动手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的改变

  第一,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崭新的工作思路,然而,面对原有评价工作的诸多弊端,许多课程实施者感到不知该从何入手来落实这些评价理念,推进评价改革。我尝试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同学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将评价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第二,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审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行为等的考查。

  教育变革在的技术力量观课随笔【第三篇】:在教育变革的今天

  教育不能只讲成绩,因为成绩并不代表人生;

  教育不能只讲精英,因为平凡的人生也有精彩的生活;

  教育不能只讲关怀、陪伴和感恩,因为优质的教育中还有智慧;

  教育不能只看到成功、荣誉,因为孩子总有失败、落寞和孤独。

  今天,教师给孩子一个世界,孩子可能就会给世界一个未来。

  所以,我辈师者,总是力求从自己破关的卓越。

  教育变革在的技术力量观课随笔【第四篇】:学习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随笔

  通过网络观看视频学习,知道了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是从学习方式的变迁与创新、认识到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生态化发展、学习环境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课堂教学变革新风向、新的教育技术研究范式六个方面扫描技术正在引起的教育变革;从改变学习者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参与者之间的教育关系、学习生态、增加学习机会五方面阐释技术促变教育基本原理;如今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终于迎来了信息时代,现今人们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产物了,大量的移动终端出现,如手机,支持移动终端的软件也层出不穷,让我们随时随地感受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各种便利,信息技术也使现在的教育和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多角度的转换。。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老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到来,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己学习的天地,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素质,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教育变革在的技术力量观课随笔【第五篇】:浅谈信息化与教育变革方面的论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也由此步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其势必会对我国教育产生影响,继而引发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信息化与教育变革之间的话题也成为一个热门的焦点,越来越多地被学者、教育教学工作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讨论、研究。探索信息化下教育变革的道路,必将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带来无限生机。本文从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影响着手,深入分析了面对信息化下的教育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及时采取的几点应对措施。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了面向社会的信息改革,使信息化在新世纪异军突起,对现代社会、科学、经济、文化、教育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信息化的到来对教育的影响也十分深刻,而且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是教师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信息源,教师会经常教育学生善于利用信息达到学习的目的,而不只是传统的直接“灌输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他们眼里普通的信息化设备已经不再属于“高科技”,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接收的信息和从网上学到的知识远远超过他们的老师,远远超过过去大人们所掌握的知识。信息技术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了一代人的行为习惯,进而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模式。

  2、推动了教育的普遍性和终身化。 随着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发展,社会的许多就业者,通过各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实现了他们所需要接受的教育,而不一定非得走进学校才能获取知识,如网络教育、网校培训和各类学习网站等。另外,我们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平台实现终身教育。

  3、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丰富了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总是单一、枯燥、乏味、静止的。但是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教学系统增加了多媒体,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利用其音像效果、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高效等优势来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在教学方法上, 如将讲授的特点和媒体播放的特点结合起来的讲授演播法;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过程的探索发现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教学法等等。

  三、信息化下的教育变革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一些已具有一定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学校进行深入调查,我们发现,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育信息资源、教育技术运用和设备有效利用、人才问题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些学校相当多的教师没有熟练掌握教育技术运用的能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设备闲置和浪费。伴随社会转型的教育变革过程会给教育的诸方面带来许多不适应,具体到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将会面临如下挑战:

  1、教育教学工作者现有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能否适应信息化社会。Intemet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宝、资源库。掌握上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习获取、应用、处理信息的方法则成为教师教学的必需。而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教育教学工作者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不熟悉教育教学软件的使用。据相关调查显示,有6⒌38%的教师认为教师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部分教师存在信息技术焦虑症,惧怕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有的教师只是初步地学会了PPT的简单运用,没有深入灵活地去挖掘,远远赶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

  2、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是否相适应。以前学生的阅读习惯一般都是直接文本阅读,思考时会在文本上写写画画,做上记号。现在的学生都是超文本阅读,进行电子读物的阅读,然而现在的电子信息量巨大,诱惑性极大,学生往往选择阅读与学习无关的电子读物。在写作方面,学生都是采取手写,然而现在都是键盘输入,是否会影响学生识字。在计算方面,以前都是算盘、手写,现在都是用计算器、电脑来计算,是否会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否会影响到教育公平。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离不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各地区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差距仍很大,对教育公平的实现带来一定的挑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环境方面,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学校生机比例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地区生机比例达到15:1的学校占80%,县镇地区为54 %,而农村地区仅为37% ,低于被调查学校的平均水平,而且有40 %的农村中小学没有计算机。这就意味着与城镇小孩相比,许多农村小孩子因为条件不同,无法享受到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

  四、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适应信息化的教育变革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经。因此,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已向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那么,如何迎接挑战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呢?在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谈谈应采取的措施。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总之,信息技术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给当代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教育变革在的技术力量观课随笔

http://m.baibaidjt.com/shenghuosuibi/10258/

推荐访问

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 教育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教育变革需要技术支撑 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 70年教育变革 时代变革教育变革 数据驱动教育变革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工作随笔小班下学期总结范文汇总二篇

工作随笔

班主任教育工作随笔范文(通用7篇)

工作随笔

班主任工作随笔精选八篇

工作随笔

班主任的工作随笔(合集5篇)

工作随笔

小学班主任工作随笔精选6篇

工作随笔

班主任工作随笔(合集四篇)

工作随笔

教师工作随笔范文(精选7篇)

工作随笔

班主任教育工作随笔(合集七篇)

工作随笔

小学班主任工作随笔(锦集5篇)

工作随笔

班主任工作随笔范文汇总四篇

工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