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引起教育变革观课随笔

2019-11-28   来源:工作随笔

  导语: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要探究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信息技术引起教育变革观课随笔》,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引起教育变革观课随笔【第一篇】:对信息技术引起的教育变革学习体会

  通过这次“国培计划”,我对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全新的理解。我校有条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但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要做到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个人的认识过程首先需要外部刺激,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帮助中学生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中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确立了五个方面的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转变为“导”,要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有法而“导”,“导”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软件制作,选择教学活动策略;变成了课中的演示导学;变成了课后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先行学校的实践经验也表明了这一点。

  三、教学模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要探究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如何把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转变,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是我校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目标。我校从2002年开始,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从没有计算机,到有计算机,到电脑室小型局域网络,再到计算机校园网络;从单机操作,再到教育资源(CAI—I网络课件、学件)共享,教学手段的飞跃给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力图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的发展提供广宽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综合信息和创造信息,形成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为自主学习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向式教学,走向多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

  四、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等各种信息素养的能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独立动手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的改变

  第一,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崭新的工作思路,然而,面对原有评价工作的诸多弊端,许多课程实施者感到不知该从何入手来落实这些评价理念,推进评价改革。我尝试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同学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将评价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第二,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审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行为等的考查。

  信息技术引起教育变革观课随笔【第二篇】:信息技术引起了哪些教育变革

  从历史的长河中看,技术的革新,大致有三次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2500年前,教育和技术有了的第一次交汇。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不少的知识,但人们主要是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记忆这些知识的,如果没有记住,就永远失去了。文字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最初发明文字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记账。文字最大的功能是延伸了人们的记忆,使得原来很难记住的东西,现在变得有可能了。为了让人们能够理解所发明的文字是什么,以及如何去记忆,专门教授学生认识和记忆文字的学校诞生了。

  在200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的大生产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工人,但过去的学校很难满足需要。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重要的发明改变了这一现状,那就是黑板。黑板的发明,促成了班级授课制成为人们首选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什么黑板有如此大的功效?这要从教学的目标说起。从古到今,教学有一个很显而易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记住、掌握更多的知识。人在学习知识时,通过听大约能记住13%,通过理解性的看大约能记住76%,如果能够将听和看结合在一起,则记忆所学知识的比例有可能达到89%。在课堂上增加一块黑板,其实就是同时实现了学习上的听和看的两大功能。到了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白板等更先进的技术设备进入了课堂,但依然是围绕听和看来支撑教学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可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社会和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今天一天所产生的新知识,一个人花费一辈子的精力来记忆都来不及。依然将记忆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学必须要做出变革,从原本以记忆为主的教学,转向现在以联系为主的教学,通过探究学习,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原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网状式结构框架,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将“联系”而不是记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需要教师和校长的教学观念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充分认识到“记忆”的黔驴技穷,充分感受到“联系”对当今学生的价值。今天,我们已经有可能来营造数字化的课堂环境,为以“联系”为目标的课堂变革提供很好的支撑。让原本散落在各处零散的资源,通过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省去学习者自己一点点去记忆、去梳理的时间和精力,让学习者可以在更宽阔的视野下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技术的价值与困惑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不少新的气象。原本教师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源,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才能获得部分资源,现在学生可以通过技术途径自主去获得,有时候甚至比教师掌握的还要多;孩子们生活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中,对这些技术有着天然的敏感性,运用技术没有障碍,常常比教师更具有优势……

  当教师在资源占有上没有权威性、在技术使用上缺乏优势的时候,课堂教学如果依然固守传统,学生自然不会买账。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必然会给传统课堂带来冲击,但是否会取代传统的课堂,这个还很难说。传统的课堂也有自己的优势,有一些学习内容,用传统的方式来教效益可能更高。有一些学科,比如说语文,对文本本身阅读和理解,其中就有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成分在其中。如果都做成多媒体的课件,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技术呈现文本,视觉的冲击力可能很强,但学生的想象力也许就给扼杀了。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和手段,能带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的改变。

  当我们都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价值,于是,教育信息化开始全面推进。而其基础,首先是硬件的大规模建设。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探讨。我并不赞同集中一些财力,对一个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在短期内进行大规模的投入。看上去很壮观,但这些设备的折旧和损耗都很快,没过几年就会整体变成废品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配置,应该采用“小步走、不停步”的办法,每年进行一些投入,以便保证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资源总有一部分是领先的。

  大规模的硬件铺设,并不一定能实现“高投入换来高产出”的目标。因为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是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如果他们自己本身对技术不敏感,甚至还有一些排斥,那么这些硬件一定不会有大的作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不在硬件的配置,而是人员的配置。

  教师对技术的认识,决定着硬件的使用状况。要实现高投入换来高产出,必须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加强区域层面的教师进修和校级层面的校本研修,让教师在亲身实践中体悟技术的价值和作用,萌发积极探索实践的动机。

  馀论

  王竹立曾撰有的“教育与技术关系新论”一文。文中指出:“教育与技术的发展史就是教育与技术不断靠拢、互相影响的历史;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以提高教与学效果,另一方面技术也通过不断人性化、智能化、廉价化来向公众靠拢,一旦这两方面的努力达到某个平衡点或结合点,就激发出变革的巨大能量,此时技术就在教育教学领域迅速普及,并深刻影响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我是很赞同上述观点的。前面所列举的文字的发明、黑板的出现都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技术和教育相融合的结合点上,它将革新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电子书包”将成为这一场新的课程教学变革的引擎,充分展现技术的价值和意义。

  信息技术引起教育变革观课随笔【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随笔

  信息技术,指的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综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依据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经过学习,我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二是信息技术既是整合的手段,也是“整合”好的课程的有机要素。整合在它的初级阶段,可能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似,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

  在此前提下语文教材面对的是空前广袤的视野,是空前扩展的丰富资源,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所获得的空前便利的条件;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都将在极大程度上被突破,是师生互动的优化。这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因此,许多专家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

  第三,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第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当然在日常的应用方面我们还是要注意如何“融合”,信息技术还是不能取代文本的学习,两者的尺度应有很好的把握。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不应例外。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探索和发现。来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更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信息技术引起教育变革观课随笔【第四篇】: 信息技术教育随笔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由于自身学科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知识部分掌握的不是很完整,只能是有所涉猎,但是在技能性方面,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应能掌握对各种信息的处理、评价和完善的方法。在动手能力方面:对于给定的课题、目的、问题,能合理地使用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必要的信息,自主地或与人协同地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并能根据实际的情况,发布信息、传递信息。

  在对算法和编程的教学中,我曾经提过为了求解某一问题,进行某种决策,需要大量地收集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送入计算机,以一定的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决策。这是一种以信息技术求解问题的过程。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与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相比较,对信息的评价,并以这完善的信息的活用过程更为重要。因为在决策或者寻找解决方法的时候,难免出现人为的错误,如何避免这种错误,只能在最后的结果和实际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比较,对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在反复修改决策或者方法,最终得到想要的目标结果。

  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教育中,应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有一定学习和掌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应特别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

  (2)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此,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它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了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

  因此,整个信息技术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知识性的检测,更是对老师提出的更为严格的要求。

  信息技术引起教育变革观课随笔【第五篇】:信息技术感悟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他已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终可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总而将会大大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工作和生活。电脑要从娃娃抓起,计算机学科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科目之一。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即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再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比较大,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现把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在此能得到同行们的指点,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一、深入、认真的学习新课标,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

  为了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我平时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的改革精神,使教学与新课改同步。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核心,也十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给我贯彻新课标,实施课程改革指明方向。

  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1、形象教学——创设情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入很关键。精彩的开场白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与参与教学。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能容易对各种新生物充满好奇心,进而产生极强的求知欲。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许多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因此他们对于计算机都有极大的兴趣。作为信息技术课老师,该怎样把学生的兴趣导入到新课程中,使他们发现信息技术的魅力,这就要求有好的开场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优化导语的设计,做到“新、奇、变”,力求在课的伊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教师形式多变的提问上,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一系列的画面,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使学生能总是带着兴趣投入到继续学习中去。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三、任务驱动——分层学习

  由于学生之间总是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决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部分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完成所要达到的扩展任务,并且相互鼓励。一个阶段后使学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在教学形式上,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个性差异的接受群体,合理的设计适宜的教学流程,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提问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教学的互动式教学。

  总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同时它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要边教学边作总结,边总结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计算机教学还需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进一步摸索。

信息技术引起教育变革观课随笔

http://m.baibaidjt.com/shenghuosuibi/10269/

推荐访问

信息技术引起的教育变革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引起的变革美篇 信息技术引起的教育变革 信息技术引起的革命正悄悄到来 信息技术引起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工作随笔小班下学期总结范文汇总二篇

工作随笔

班主任教育工作随笔范文(通用7篇)

工作随笔

班主任工作随笔精选八篇

工作随笔

班主任的工作随笔(合集5篇)

工作随笔

小学班主任工作随笔精选6篇

工作随笔

班主任工作随笔(合集四篇)

工作随笔

教师工作随笔范文(精选7篇)

工作随笔

班主任教育工作随笔(合集七篇)

工作随笔

小学班主任工作随笔(锦集5篇)

工作随笔

班主任工作随笔范文汇总四篇

工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