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随笔

2019-12-08   来源:端午节随笔

  端午至,夜似水,思如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看看《端午随笔》吧!

  端午随笔【第一篇】:端午随笔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节临近,在集市上增添了不少甜美的粽子,叫卖声此起彼伏,刚从地里拔的艾蒿,还沾着泥土,拿到市场叫卖,每一小捆一元钱。商场人潮涌动,购物、游玩让人们感觉到节日带来的惬意。往年端午节所呈现的插杨柳、佩香囊、挂艾叶、绑五彩线等传统习俗越来越少见,浓厚的商业气息让端午节的民俗味淡了不少。再加上近些年来,随着“洋节”的“入侵”,隐现出“洋”盛“土”衰的现象,端午节的文化底蕴越来越淡化。尽管如此,在充满节日的氛围中,我们依然享受到快乐和幸福。

  端午节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浩瀚历史风云,无论是屈原、伍子胥、曹娥悲壮的传说,还是留香的艾叶、香包;无论是百舸争流的龙舟,还是美味可口的粽子,让我们深深感到端午节文化内涵厚重的积淀与传承。端午节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映照着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古国。

  在我刚念书的时候,就听老师讲,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因不堪山河破碎,民生涂炭,于农历五月初五悲愤地投入汨罗江,屈原用死告诉人们,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世道中注入了一股热浪。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为了纪念屈原从此有了端午节。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节都要写诗作赋,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唐代文秀《端午》的诗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和唐代褚朝阳的诗句:“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爱国诗人的尊敬与纪念。后来才知道,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等等。其实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端午节也是如此。屈原尽管给端午节增加了浓厚的人文色彩,但是屈原之说只是端午节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更不能说因屈原而有端午节。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已经随历史漫卷,成了一种记忆,一种追溯,一种中国文化沉淀里的传承。在两千多年的这个日子,国人享受着端午节赋予的五彩斑斓的生活,翻新出许多生活的韵味。

  端午节是什么?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把端午节吃粽子当做一种美食,买回粽子尝尝鲜。而对于诸如艾叶、菖蒲、香包这些端午节民俗用品却很少了解。其实,端午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是消灾避疫,一是悼念屈原。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文化内涵,春夏之交的端午节,正是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因此必然会选择传统的文化手段来护卫生命。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称为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记得小时候,端午节清晨,家里大人将五色线缠在我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并且告诉我们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失。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端午传统节俗中的戴五色线,门口挂艾蒿、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都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因此也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东汉以后,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而是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端午节正是因为加入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这一层意义,使得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是个寓有传奇民间文化的传统节日,我国政府将其列入世界非遗产文化,并于2008年定为法定假日,不言而喻,这是对端午节这样一个传统节日的重视与保护,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凸显,更让人体会到传统文化回归的意蕴。除了吃粽子,端午节更是一种文化元素。

  艾草青,粽香浓。在这个飘香的日子,每个人心里,溢满了端午节味道。端午节不仅是防疫祛病、祈求健康的节日,它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深入了解端午节文化内涵,可以让我们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使传统节日在洋节日趋侵入情况下,展示出其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魅力。

  端午随笔【第二篇】:端午随笔

  与现在的端午节相比,总觉得孩提时过得有滋有味。

  在艰难度日的那个年代,小孩子们总盼着节日的到来,睡梦里也会编织出节日里的那份丰盛和欢乐,因为,大人们平常都会一分钱掰两分用,只有节日里,才会舍得花钱扯布请人做衣,弄上平时吃不上的好饭好菜。

  走在乡间的路上,你只要看到妇女的头上戴着一朵栀子花,马上就会明白,端午到了。栀子醇厚的香气是上苍赐予端午节特有的香味,山野里到处都是,弥漫了整个天空,袅袅袭来,直浸心脾,全身都被这香气盘活,身上的闷与沉消的无影无踪。

  闻到栀子花的香味,人们便开始按照风俗与程序干起属于端午的那份活。于是,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插上了菖蒲和艾蒿,为了驱蛇,农夫还沿着屋墙撒下生石灰,……。女人们便开始浸糯米,等糯米完全湿透水浸胀后,加上腊肉或绿豆、豇豆等料理,用箬叶包出不同口味的粽子。箬叶的香味从锅里的溢出,爬上树梢,站在屋顶,向正在欢天喜地的小孩们招手,把要快点回家尝鲜吃粽的信息传递给他们。在各处玩耍的小孩们闻到香味,垂涎欲滴,赶忙回家,在吵着要吃粽子的同时,顺势缠着母亲给他们穿早已备好的新衣新鞋子,节日要新求美的想法得到满足,孩子们又赶忙出户凑到一块,热热闹闹里把把端午的节日气氛慢慢推向高潮。

  早晨,由于是梅雨季节的原故,三天两头地下雨,田间小路和山路十分泥泞,路边的草都是湿漉漉。节日那天,为了放神仙牛,让牛在这天能吃到肥美的草,天边刚泛鱼白,父亲便早早地起床,赶着牛到远山的山坳里,把牛绳绕在牛的脖子上,不让牛绳被山上的树绊住,任牛在山里尽情地吃草。接着,父亲便回转到地里,拨出新鲜的大蒜,特别是独子大蒜,回家与母亲一起洗好,放进锅里,与鸡蛋、咸鸭蛋一起煮。早起的一干儿女穿着新衣,早就盼着吃上难得吃到的珍馐,围着锅灶,任新鲜大蒜的味刺激味蕾,站在旁边,等着蛋熟。

  这时,父亲从楼上瓢了半碗蔗糖,静静地坐在桌旁,吃起粽子,细品箬叶粽子的香味,像是感悟自己一生的得失,让不经意的时间消失在年轮的罅隙里,留下那模糊但还能辨出轮廓的时光背影,些许的怅惘,些许的蜜意,尽在唇齿盈满开来。而我们却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和人生的蹉跎,全然不顾大人们为了生活而艰难的景状,只知围着桌子,过节就要有好吃的,在鸡蛋、大蒜、粽子之间找寻那份属于儿趣的乐子。

  节日是属于男人和孩子们的,农家的女人在节日里比平时更忙,端午最隆重的就是早餐,一起床,家务就会让她累的喘不过气来。母亲没有时间去理会我们,煮蛋和大蒜、煮挂面、煮粽子……一个劲地按照端午早餐的程序去做,在家务里进行生命的跋涉,厮守与飘香摇曳的约定,做出属于端午节里那份独特的韵味。而后才是到地里割薯藤、切薯藤、喂猪等之类的活,一直忙过中午,才有歇脚的工夫。

  端午送节是下聘了男女表年是否结婚的关键。对于谈婚论嫁的女子来说,端午可一个重要的日子,不像现在,随随便便地折成钱找包一起付给女方家里了事。男方送端午节的东西多不多,隆重不隆重,关系女方家的面子问题,因为本房的至亲当日都会端点心到女方家里,看一看瞧一瞧,议论一翻,女方家拿男方家里送来的桌子做酒席,摆开桌子,中午大吃一顿,一直到下半响,男方家送礼的人才会客套而去。女方家开始向本家至亲派送两提粽子和一把折子扇,告知他们女儿的婚事已基本定局,现在等的就是男方家拿八字看日子迎娶过门了。

  ……过去的端午有回不尽的味道,成了儿时要长大过好日子的一个方向和标杆!

  现在的端午,节日的元素正在悄无声息地快速失去,再也找不到昔日的味道。随着大都市生活的仿制和年青人的惰性,也许N年之后,乡村的老人们逝去后,最后的坚守也会被没有传统元素的节味所代替,留给后辈的将是不名状的节日。

  传统的节日,拯救还来得及吗?不要因为都市而丧失传统,也不要因生活的改善而失去真实,保持原味的中国节味那才是真。

  端午随笔【第三篇】:端午随笔

  又是一年端午节,再续一段粽子情!

  端午节到来,我就不觉想起了儿时常常听到的一首端午歌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唱着歌谣,吃着粽子,歌谣依然,粽子飘香,时光依旧,只是自己今非昔比!回忆、慨叹、寻觅与无言!

  翻过岁月的日历,今天的窗外又是一年端午时,遥望天边,我在脑海里不断地细数着一年又一年从身边走过的端午情结,年年粽子香,岁岁端午情,而当端

  午节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时,在这样的时刻总会勾起我们无限的遐思!这一份感觉就像是一篇长长的文字,一次次地呈现在人们的岁月里,让人阅读着这节日的心情!

  坐在电脑旁边,我在脑海里尽情地搜索着这端午的情结,如今有的事情回忆起来,才觉得过去的东西因为自己的疏忽而给自己留下深深的遗憾,人生就是来填补遗憾的一个过程,经历了、明白了、痛苦了、努力了、高兴了、失落了……遗憾对自己的生命来说或许会减少一些吧!

  也许是端午节的缘故,我的记忆突然回到了儿时……

  儿时,在湖南,每逢端午节到来,母亲也只准备少许的佐料,米或枣,顶多再加上一些白糖,数量并不是很多,母亲总是说,你们还小,只要努力,长大就能吃到更香更甜粽子的。现今看来,吃上粽子早已不是奢望。

  如今数年已过去,我已走过了人生的不惑之年。而每每在端午来临的时候,母亲依然亲手包粽子,好多好多,叫我们去吃去拿,粽子香伴母亲的祝福与期待! 粽子飘香,艾草青青,在电脑上翻阅着端午节的故事,思绪就像是电脑屏幕上滚动的文字走走停停,心绪一次次被掀起!岁月再一次走进端午,遥远的记忆被时光碾碎而掩埋在尘埃里。但是,沉积了数千年的端午文化被人们一次次修复!端午在传说里,除了是为了纪念一份忘却的记忆,其中有一说法是纪念如屈原、伍子胥,还有孝女曹娥,而后端午就发展为人们相互祝福的节日!端午节也就渐渐成为了人们情感交流的一个驿站!

  又到粽子飘香时。今天在品尝美味与家人团聚的时刻,我们依然会想起沉浮在岁月长河里英灵们的亡魂,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气节,铸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正气,正所谓: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

  对于端午节的传说说法不一,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传说,其实都是在讴歌一种气节,纪念一种品格。而我们讴歌与纪念,一是为了过去,过去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常常对着镜子反思自己,自己就不会甚至会少犯错误;一是为了当下,自己的脚就行走在当下的路上,怎么去走,如何去行,每一次落地都是我们要思索的文字! 端午节到了,就让我们敬上一盏淡淡的雄黄酒,奉上一枚甜甜的糯米粽,在一个或悲壮、或美丽的传说故事里,既能享用美食,又能再一次从历史的沉寂里去经历人性品格的陶冶和升华,这也许是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妙处所在吧! 窗外又是一年端阳时,粽子、艾草、亲人、朋友在思念的节日里,原来美好的一切在记忆中并不曾失落,就像过端午时插在门上的艾草,绿色朴实的粽子,朋友们祝福的短信,还有一代代沿袭的故事……

  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永远都是那样鲜活,耐人寻味,绵延亘古!

  端午随笔【第四篇】:端午随笔

  五月五,是端阳,龙船下水闹长江。

  栀子花,靠墙栽,年年十五白花开。

  五月端午正是栀子花开的季节,那洁白如雪的栀子花香四处飘动着,沁入心脾的芳香在这座益阳古城的大街小巷飘荡起来……

  我的老家在新桥河古镇,每年的四月二十八,就掀开了端午节的序幕,沉寂一年的河流热闹起来了!龙船隆隆重重地下水了,鞭炮噼噼啪啪地高唱着,锣鼓咚咚呛呛地呐喊着……这热闹,一直持续到五月十六才结束。

  回忆童年的端午节,记得在小时候可盼着划龙舟啦,小时候虽不怎么理会为什么要划龙舟?但也在那些天里,能看到许多乡情乡俗:家家包粽子、各自家门挂艾叶菖蒲;还有人家“送节”的习俗等等。

  过端午划龙舟,五月初五,是龙舟比赛日,是一定要去河边的,而奶奶总是特别的嘱咐我两哥哥,一定要带好,别不管你妹只顾自己看!

  最让我们小孩子喜欢的吃食还有水煮咸鸭蛋。奶奶每天总是要在我胸前别一朵栀子花。因那时太小,只认为佩戴身上是漂亮和香味儿,不懂得奶奶的那分深层的情素。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的我是爸妈的掌上明珠,更是奶奶的心肝宝贝。

  童年过端午节,我们小孩子感兴趣的却不仅仅是喧腾激烈的龙舟赛事,让我们留连忘返的还有那热闹的街市,林立的店铺,琳琅的商品……玩饿了,就吃蚕豆,渴了,就买一支白糖水冰棍或绿豆冰棒。贪婪地吮吸着,那份满足那份欣喜,也丝毫不逊色于汗涔涔地挤在人堆里看赛龙舟。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神州大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镇也不再是我童年时的模样了。据说始建于明代的麻石的街道,还有那大气壮观的大码头没有了,那陈旧的吊脚木楼都不复存在了。

  我奶奶也走了三十多年了,但每年一到端午节,我就想起奶奶给我胸前佩戴那朵栀子花的情景仍在眼前,奶奶,您虽走了,但您的那份慈爱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情愫……

  端午随笔【第五篇】:端午随笔

  明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五月初五,正是最美好的时光。记得我小时候,端午节好象是与割麦连在一起的。许是为了祈祝麦子的丰收吧,端午节这一天的吃食往往特别丰盛,早上包粽子煮鸡蛋、蒸包子、土豆粉条炖肉,我总是在头一天就在门上插上两支艾蒿,一直延续到如今。

  端午节又叫“五月端午”。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传说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在这天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其实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说是,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纪念春秋时期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喝雄黄酒的传说可谓家家喻户晓了,传说,有一条白蛇修炼了一千年,终于修成人形,化为美丽端庄的白娘子,另一条青蛇修炼了五百年,也化为富有青春活力的小青姑娘。她们二人结伴来到西湖游玩,当她们来到断桥时,白娘子在人群中看见一位清秀的白面书生,心中暗生情意。小青便悄悄地作法,降下大雨。白面书生许仙打着伞来到湖边乘船,正好看见白娘子和小青被雨淋,许仙忙把自己的伞递过去让她们避雨,自己却躲得很远,任凭雨淋。白娘子看见许仙这样老实腼腆,心里更喜欢了,许仙也对美丽的白娘子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小青的撮合下,许仙和白娘子成了亲,并且在西湖边上开了一家药店,治病救人,乡亲们都很喜欢他们。但是金山寺的和尚法海却认为白娘子是妖精,会祸害民间。他悄悄地告诉许仙,白娘子是白蛇化身而成,还教许仙怎样识别白蛇。许仙将信将疑。转眼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这时候已经怀孕,她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白娘子为了救活许仙,不顾自己怀孕,千里迢迢来到昆仑圣山偷盗起死回生的灵芝草。白娘子与守护灵芝草的鹿童鹤童拼命恶战,最后被白娘子感动了,将灵芝赠给她。许仙被救活以后,知道白娘子真心爱自己,夫妻更加恩爱。可是法海还是容不下白蛇在人间生活。他将许仙骗进金山寺,强迫他出家为僧。白娘子和小青非常愤怒,率领水族士兵攻打金山寺,想救出许仙。她们不断作法,引发洪水,金山寺被洪水包围,这就是传说中很有名的“水漫金山”。法海也大显法力,白娘子因为临产,打不过法海,只得在小青的保护下逃跑。当她们逃到断桥时,正遇上从金山寺逃出来的许仙。许仙与白娘子二人经过劫难,又在初逢的断桥相见,百感交集,不由得抱头痛哭。白娘子刚生下儿子,法海就赶来了,他无情地将白娘子镇压在西湖边的雷峰塔下,诅咒说,除非西湖水干,雷峰塔倒掉,否则白娘子永远也不能再回到人间。多年后,小青修炼得道,重回西湖,她打败了法海,将西湖水吸干,将雷峰塔掀倒,终于救出了白娘子。

  现在端午节总是来得不知不觉的,粽子,茶叶蛋,这是端午节独有的味道,虽然平常时些也能吃到这些,但味道与香味总不如以前芳郁,也许忙碌让人忘却了该去回味过往这时节的余味了,我记得端午时节有一种香带,现在已经没得看见了,也许还有但我是没留意到了,小时候我总是将它佩作首饰戴胸前,那股独特的味道也深流心中,如果现在有的闻到的话我一定会准确的回想起过往的日子来的,因为受到某种特定因素的刺激可以使潜意识将那一连串的记忆做出回应。 

  以上就是随笔网为大家整理的《端午随笔》,感谢大家的浏览。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您在下方进行评论哦~

端午随笔

http://m.baibaidjt.com/jierisuibi/11751/

推荐访问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端午节随笔作文1000字【7篇】

端午节随笔

端午节随笔作文600字【5篇】

端午节随笔

幼儿教师端午节随笔

端午节随笔

有趣的端午节

端午节随笔

端午.漫思

端午节随笔

端午节的初衷于何?

端午节随笔

龙舟比赛

端午节随笔

端午节随笔高中

端午节随笔

端午节教育随笔

端午节随笔

端午随笔

端午节随笔